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声学楼论坛 (http://nju520.com/bbs/index.asp)
-- 基础理论室 (http://nju520.com/bbs/list.asp?boardid=17)
---- 关于音圈阻抗相位的疑问 (http://nju520.com/bbs/dispbbs.asp?boardid=17&id=22448)
|
-- 作者:Sted_Zero
-- 发布时间:2012-5-2 16:30:23
-- 关于音圈阻抗相位的疑问
如下图,四条曲线分别为测试出来的阻抗模值和相位曲线以及拟合出来的阻抗曲线和相位。
问题在:通过测试模值数据拟合出来的相位和实测的存在明显的差异。
那么为何低频测试出来阻抗具有明显的相位?
当然高频也同样的问题:为何阻抗相位如此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pedance(3).jpg

|
-- 作者:门外汉
-- 发布时间:2012-5-2 17:12:00
--
电相位
|
-- 作者:国明
-- 发布时间:2012-5-2 18:44:29
--
你测试的,模拟的两条曲线全部有问题的.
因为S=P+jQ, f0以下Q>0, 实测相位曲线怎么跑到负半轴了? 模拟的曲线, 比实测的要好些, 但也是不对的, 你看你的图上,20Hz的时候,相位为零了 .
实际上, 扬声器频率f=0时, 相当于一个纯阻, 所以此时相位是零, 10Hz,20Hz的低频曲, 相位曲线是要起来的. 而且你的实测相位上,竟然出现了三个零点相位? 这是怎么回事?其实零点相位只有两个.除f=0是一个以外.另一个零相位,出现在过f0以后阻抗极小值处.当然f=0时, 扬声器输入的是直流电, 没有任何意义.
你看一下LEAP教程的阻抗曲线, 红色的是实测,蓝色的模拟, 两个虽然有比较大的不同, 但他曲线的走势和思路都是对的, 他两个曲线不同的原因只是所用模型的差别, 模型的精确度问题, 他思路和计算是没问题的.
无论什么扬声器, 它的阻抗和相位曲线都是我发的图这个样子, 注意曲线上面的拐点走势, 与LEAP的这个符合的才是正确的, 以此为标准.
你出错的原因不外乎这么几条:1. 模型的建立有问题. 2. 电路分析计算有错误. 3. 用的模拟软件太差. 用行话说就是,software shit.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abc005.jpg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05-02 18:46:56编辑过]
|
-- 作者:Sted_Zero
-- 发布时间:2012-5-2 21:23:25
--
第一,要是实测是你这图我就不会拿出来说事。
第二,你的模型有问题,很明显最后实测相位差在60°附近,你的模型阻抗模值大概每倍频程增加一倍,实际
测试曲线却近似要两个倍频程才增加一倍,所以你线圈用纯电感去模拟是有问题的。
第三,我没有用什么模拟软件,只是根据数据拟合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05-02 21:48:01编辑过]
|
-- 作者:三人行
-- 发布时间:2012-5-2 22:31:40
--
刚看一个论文,发现上面有个阻抗曲线与相位的对应关系,希望没跑题!
|
-- 作者:三人行
-- 发布时间:2012-5-2 22:31:58
--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qq拼音截图未命名.jpg

|
-- 作者:Sted_Zero
-- 发布时间:2012-5-2 22:37:56
--
我也很是怀疑当然更希望是测试数据有问题,但后两个相位的零点还较为准确,那我就不敢轻易下结论了。
入行尚浅,不知有没人碰到过相位曲线低频为负的情形。
|
-- 作者:国明
-- 发布时间:2012-5-3 0:56:48
--
三人行发的相位曲线是对的,虽然教材老点, 但是靠谱. Sted可能是搞理论研究的, 没实践做过, 实际做工程碰到的是另一回事, 不是你理论有问题,而是实际中有你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这个相位曲线什么,在工厂里呆过个把个月的技师都懂的,一看就知道是错的. 但是如果没实际开发过,就不懂. 面向企业技术开发的的电声培训课程一般都会讲这个问题, 南大电声培训班报了吗
|
-- 作者:路人甲
-- 发布时间:2012-5-3 14:15:42
--
低频段测量有未明的干扰,此种干扰不单反映在阻抗曲线上,也反映在阻抗相位上。
高频段实测的相位精度未知,但我们可以先假定是正确的。而你拟合出来的高频相位的偏差,跟你的拟合算法、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你拟合是采用的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模型有关。请Sted_Zero进一步解释方可解惑。
|
-- 作者:jackyou
-- 发布时间:2012-5-3 14:25:13
--
顶 值得学习
|
-- 作者:国明
-- 发布时间:2012-5-4 3:58:08
--
以下是引用路人甲在2012-05-03 14:15:42的发言:
低频段测量有未明的干扰,此种干扰不单反映在阻抗曲线上,也反映在阻抗相位上。
高频段实测的相位精度未知,但我们可以先假定是正确的。而你拟合出来的高频相位的偏差,跟你的拟合算法、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你拟合是采用的模型是否符合实际模型有关。请Sted_Zero进一步解释方可解惑。
这个就是很实际的工程问题了,给Sted补下课吧,虽然费我笔墨了(现在那些超版,版主们都没我这么好人了) 扬声器的阻抗模型,发展到现在,大致有五种,
1.常规模型,表示为音圈的直流电阻与音圈电感的串联. 2.LR-2模型,在模型1的基础上串加了一个电感2与电阻2的并联支路.相传是Small提出的概念,与真实相似度有所改善,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缺点是高频处偏差比较大,MLSSA使用的就是这个模型,算是业界和设计界的一个标准, 3.Wright模型.由学者Wright吸收了半电感理论,将LR-2的模型表示为由四个常数决定的复阻.这为LEAP5的LTD模型采用. 4.Leach模型.由学者Leach提出,吸收了半电感理论,对LR-2进行改进,并对Wright的模型进行了简化,将阻抗表示为两个常数决定的复阻,但是 这样一来中高频部分的近似程度又不足了. 5.Klippel模型.综合了前述几种模型,独自提出大信号模型,将电路中各个量都作为位移x的函数变量来考虑,表示为x的幂级数.
模型3是迄今为止精确程度最高的模型,但模型3,4中的常数不易获得,只能通过实际测试求出,而且每个不同的喇叭对应的常数一般都不同.没有什么规律可循. 模型5是KLIPPEL在测试时独家采用的模型,不太为外界所了解. 总的说来,LR-2模型是音圈模型的一个里程碑,后面的改进,基本上都是LR-2的基础上作变化的.
另外Tymphany公司也开发出了自己的扬声器阻抗模型,考虑了半电感效应与涡流损失,声称比其它的精确程度都要高.但相位方面的模拟偏差比较大,原因尚不清楚.
有趣的是,每家都声称自己的模型近似程度非常好,但是其他家在做对比试验时,却都发现其存在偏差.
就实际测试来说,就算是用最原始的模型1,如果参数都设正确的话,也不会发生Sted遇到的那种问题.
|
-- 作者:Sted_Zero
-- 发布时间:2012-5-4 8:37:10
--
这是我看到国明最有建设性的一个帖子,真在讨论技术问题了。
我指出原始模型的模值和相位的问题,自然就有办法解决它。
测试结果是真实存在那里的,不管对错,对有对的理由,错自然也有错的缘由。我摆出来只是想问问有没人
遇到过类似问题,分析下这相位偏差是如何产生,2楼虽然只说了“电相位”三个字,但是还比较切题。
|
-- 作者:xiushuicunren
-- 发布时间:2012-5-4 9:58:09
--
以下是引用路人甲在2012-05-03 14:15:42的发言:
低频段测量有未明的干扰,此种干扰不单反映在阻抗曲线上,也反映在阻抗相位上。
低频段的干扰指那些?是指测试的时候单元本身产生的反射波的干扰还是外界的干扰?
一般的测试条件下,这种干扰大吗?
请指点。
|
-- 作者:xiushuicunren
-- 发布时间:2012-5-4 10:04:04
--
以下是引用Sted_Zero在2012-05-04 08:37:10的发言:
这是我看到国明最有建设性的一个帖子,真在讨论技术问题了。
赞一下囯明兄!
看来,囯明兄虽然有的时候会有一些不是不是很得体的话,但是谈起技术问题来还是有两下的。而且肯在论坛里费时间的打字......
请囯明兄继续这样的说.....
|
-- 作者:路人甲
-- 发布时间:2012-5-4 12:35:59
--
以下是引用Sted_Zero在2012-05-04 08:37:10的发言:
这是我看到国明最有建设性的一个帖子,真在讨论技术问题了。
我指出原始模型的模值和相位的问题,自然就有办法解决它。
测试结果是真实存在那里的,不管对错,对有对的理由,错自然也有错的缘由。我摆出来只是想问问有没人
遇到过类似问题,分析下这相位偏差是如何产生,2楼虽然只说了“电相位”三个字,但是还比较切题。
其实大家都习惯了偷懒,直接使用LMS或者MLSSA拟合的结果,有谁会真正去自己“拟合”这个阻抗曲线?我估计论坛里的人不会超过10个吧。
|
-- 作者:Sted_Zero
-- 发布时间:2012-5-4 16:28:35
--
问题找到了,线路延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