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声学楼论坛 (http://nju520.com/bbs/index.asp)
-- 微型电声器件设计室 (http://nju520.com/bbs/list.asp?boardid=27)
---- 手机扬声器的有效半径怎么定义 (http://nju520.com/bbs/dispbbs.asp?boardid=27&id=11852)
|
-- 作者:yun
-- 发布时间:2007-12-13 9:13:40
-- 手机扬声器的有效半径怎么定义
请教各位:手机扬声器的有效半径怎么定义?有效直径呢?
|
-- 作者:jma
-- 发布时间:2007-12-13 15:39:29
--
难题啊! 如果有能直接量出来的人,那人真的就是绝无仅有的高手!
|
-- 作者:Eagle
-- 发布时间:2007-12-13 18:10:17
--
看来很多人对有效(个人认为应该叫“等效”)振动面积的本质含义还是不理解。
|
-- 作者:jma
-- 发布时间:2007-12-14 12:26:34
--
以下是引用Eagle在2007-12-13 18:10:17的发言: 看来很多人对有效(个人认为应该叫“等效”)振动面积的本质含义还是不理解。 呵呵,如果是发动机的活塞,那么它的面积就=等效面积. 如果是喇叭的活塞运动,那么喇叭的面积就不=等效面积. 对于相同口径微型扬声器,膜片的形状,材质,花纹的不同,其的等效面积是不同的.等效面积是不同了,那么等效直径,半径当然也就不同了. 嘿嘿
|
-- 作者:Eagle
-- 发布时间:2007-12-14 17:50:16
--
小马说的不错,即使是大的扬声器,我认为等效面积也是一个很难精确计算的东西,相比之下,微型的就更复杂,同样的口径、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厚度、同样形状,只要花纹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等效面积。如果真要精确预测,可能要用有限元分析其振动才能做到。
|
-- 作者:门外汉
-- 发布时间:2007-12-14 19:03:48
--
以下是引用Eagle在2007-12-14 17:50:16的发言: 小马说的不错,即使是大的扬声器,我认为等效面积也是一个很难精确计算的东西,相比之下,微型的就更复杂,同样的口径、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厚度、同样形状,只要花纹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等效面积。如果真要精确预测,可能要用有限元分析其振动才能做到。 呵呵,方型的膜片会出现菱形的等效面积.这不是谬论!
|
-- 作者:aleoky
-- 发布时间:2007-12-14 19:40:07
--
以下是引用门外汉在2007-12-14 19:03:48的发言:呵呵,方型的膜片会出现菱形的等效面积.这不是谬论! 谬论不谬论,可以说明白点.
|
-- 作者:bravechen
-- 发布时间:2007-12-14 19:48:10
--
学习中
|
-- 作者:xyy
-- 发布时间:2007-12-15 7:58:38
--
各位DX说得有道理!学习
|
-- 作者:ripper
-- 发布时间:2007-12-15 12:35:35
--
那有没有什么经验的简单的大约的一个方法
|
-- 作者:ripper
-- 发布时间:2007-12-15 20:48:31
--
斑竹大大的话,有点看不懂的说  
|
-- 作者:kirin
-- 发布时间:2007-12-16 10:49:52
--

|
-- 作者:jeffva
-- 发布时间:2007-12-16 21:51:26
--
有个办法可以进行推算出来,,
|
-- 作者:longqiu79
-- 发布时间:2007-12-17 8:51:45
--
有办法,怎么不说啊,还要藏着掖着吗
|
-- 作者:changzhou123
-- 发布时间:2007-12-17 19:44:50
--
扬声器有效辐射面积??????
|
-- 作者:yun
-- 发布时间:2008-1-20 14:45:07
--
以下是引用ripper在2007-12-15 12:35:35的发言: 那有没有什么经验的简单的大约的一个方法
|
-- 作者:yun
-- 发布时间:2008-1-20 14:49:28
--
以下是引用Eagle在2007-12-14 17:50:16的发言: 小马说的不错,即使是大的扬声器,我认为等效面积也是一个很难精确计算的东西,相比之下,微型的就更复杂,同样的口径、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厚度、同样形状,只要花纹不同都可能有不同的等效面积。如果真要精确预测,可能要用有限元分析其振动才能做到。 这样说是不能计算出来了? 有没有近似的计算方法??
|
-- 作者:鱼缸
-- 发布时间:2008-1-23 11:27:30
--
应该是等效吧。用推动的体积除以振幅。但这俩量怎么搞?
|
-- 作者:Eagle
-- 发布时间:2008-1-23 12:20:23
--
理论上这样最准确,实际上很难做到。所以,比较好的办法可能是根据能测到的参数,用公式反推,再作实验验证。
|
-- 作者:jma
-- 发布时间:2008-1-23 15:42:13
--
以下是引用Eagle在2008-01-23 12:20:23的发言: 理论上这样最准确,实际上很难做到。所以,比较好的办法可能是根据能测到的参数,用公式反推,再作实验验证。 似乎ANSYS可以做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00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