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声学楼论坛 (http://nju520.com/bbs/index.asp) -- 行业动态室 (http://nju520.com/bbs/list.asp?boardid=3) ---- NGR[继续更新,070405] (http://nju520.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2019)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6-8-12 17:16:16 -- NGR[继续更新,070405] 不好意思啊,题目我乱想的,就是想骗你们进来的 NGR的意思嘛,呵呵就是Next 既然是下一代了,怎么也有点进步,怎么个进步法呢,我说说我的想法吧 那就是阵列技术! 可能会有朋友会问了,阵列?用MIC做阵列?那得多大的体积啊,怎么组合使用啊?别担心,科学的发展,MEMS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在硅片上集成MIC了,这个体积嘛,想象一下IC的大小就知道了。一个完整的MIC核心,包括话放,AD都可以做上去,核心很小(mm级,封装后) 了解了硅基MIC的原理和优势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集成为阵列。本人的想法是,做成球面的阵列,当然不是标准球面,而是多面体,至于多少面,就要看应用场合了。用于电影录音的场合的话,初步估计需要32面(类球面),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重放的要求,更多或者少一点也是有的。如何重放呢?一句话,互易性(关于互易性的描述,请查询一些论文的论述) 集成了这么多面,对于MIC的要求是要有很窄的指向性,因此,在此提出一个在基片上,用半导体的方法,做出号角来。这样子,理论上可以覆盖整个3D空间的指向性要求 基片集成AD后,数据流传输到采集卡上,压缩或者不压缩,用数字的方式保存为音频流,当然,这个编码带有了位置信息,比起现在的5.1?7.1,8.1,这个可是32.N啊!所以关于位置的信息比现有的标准提高了N倍,理论上可以重放更为完美的声场。 一项技术要推广,很重要的几点,一是成本,二是对旧标准的兼容性。成本嘛,半导体技术的日新月异,硬件成本下降的速度极快,这个不用担心。兼容性的话,如果要兼容现有的重放系统,需要对采集的信号做处理,这个也不是什么难事(浪费啊,不过没办法)。但是超一流的重放水准摆在这里,一些以性能优先的系统会最先采用该标准,然后才是推广普及。 在线写写,有不完整的或者错误的以后再补充,请砸砖。要作为标准来推广那是很远的事情,目前只是和大家讨论下可行性。 070331,继续更新想法 1、采集系统应该彻底抛开传统的双耳模式,真正对环境的虚拟。以往用2-8CH声道(DTS-EX等)来重放和虚拟多声道重放(SRS-HD,DD-V),实际是2个方向。本设想是沿着第一种做法的扩展 2、关于数据量。对于一个典型的32.4路系统,其中32路为中高频信号,4路低频信号。假定采用类似的现有WMA格式压缩,48K采样,96kbps/路*32+128kbps/路*4,总数据率为3584kbps,其实很低而已,一个小时数据量也就(3584/8/1024)*3600=1575MB/h。这样的录音系统应该对应于蓝光HD视频了吧,几十G的视频容量,分几个G(几个小时)给音频不过分吧。所以,容量和传输的问题解决了。 3、关于采集。比如说,对于稍复杂点的32.4系统,AD部分,需要36路模拟量,现有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多路的AD,但是我们可以考虑用带外部时钟的单片机来采集,比如说每个单片机采集8路,总共需要5片。AD后,入DSP(比如说也是5片),最终音频流为36条,最终由单片高速DSP或者是别的什么ASIC之类的方案来打包,由物理媒体存储(DVD刻录机?DAT?硬盘?)。(幻想)普及之后,某个半导体厂家开发出专用的单片方案就爽了,集成到MIC阵中,然后一条光纤输出到保存设备。 4、关于位置的标示,应该和每个通道的实际“采集”和“表示”无关,而是和自身相关。也就是说,比如,定义了8.1通道的标准,那么CH.A的位置就应该是正对摄像机/镜头/VR系统中的人头目视正前方,CH.B就应该是CH.A左边的那个区域,CH..N对应于、、、规定了和“镜头”的相对位置,这样子音频流就可以不带位置标示,而由传输通道本身来标示。当然,到了扩展/虚拟的时候,方便处理起见,可以规定相应的算法。当然,这些都只是初步想法,很可能是错的、、、 原文“集成了这么多面,对于MIC的要求是要有很窄的指向性,因此,在此提出一个在基片上,用半导体的方法,做出号角来。这样子,理论上可以覆盖整个3D空间的指向性要求” “号角”改为“声透镜”可能比较好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04-05 08:49:27编辑过]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6-8-12 17:22:49 -- 说一句题外话啊 这个想法,第一次提出是在05年广州专业音响展的某个研讨会(还是讲座?忘了)上(琶洲),当时是国光的老师们在讲话,俺不知天高地厚的提出,结果冷场、、、 希望在这里不会冷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8-12 17:23:36编辑过]
|
-- 作者:DAAS -- 发布时间:2006-8-12 19:35:28 -- 创意不错, 记得野兔书记员曾经提出一个类似的建议,就是四面八方都是喇叭,一个源头,一个终端。 hohoho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8-13 0:51:48 -- 很好的思路,值得想. 我的一个看法: MIC要录下现场的话,按现在的立体声录音的方法是两个MIC, 是XY或AB的摆法,已能把基本的必要信息录下了,关键是把那些有现场信息的信息打上"标记",传统上 只能在时域上分. 然后是放音这个环境,无论你扬声器有多少声道,如何摆位,无论你试听室怎样调整, 在听音时,你没法"猜"到当初录音时的全部信息,那怕你在放音时有多么强大的处理功能, 没办法真正重现. 那么,用MIC陈列能不能抓到全部有用信息呢? 如何给这些信息打上"标记"呢?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6-8-13 9:32:47 -- 是的,这就是标准的制定的问题了,因为有可能做出来的东西兼容性很差,做录音的不做重放,所以首要就是要制定录音/传输+存储格式/后处理/重放等一系列标准.这里面涉及的面太广了,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完全搞定的,但是可以组成一个标准联盟,一起制定. 标准制定了,推广了,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这涉及到下一代的音频重放,市场巨大,不知道我们国人是否能占一席之地. 重放的话,大家不要只想着巨大的音箱阵列,其实家用的话,可以有办法实现的.目前还不成熟,就暂时不摆出来了,加以时日可以解决的 再提一句,这个MIC的硬件技术,现在已经有(国内)厂家做到手机上了,用2*2的阵列,经某种处理后,做MIC降噪的用途.可惜啊,专利(这个用途的)被申请拉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6-8-16 0:59:29 -- 继续更新,本楼关于重放,引用在另外一个贴子的回贴 有一个方案是可以用作数字SPK的,就是用PVDF类的薄膜来做。硅片成本高,PVDF的话,做成薄膜的话,不高。这个有点类似于静电SPK的驱动和声音,但是它是压电的原理,主动发声。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包括材料的耐侯性和驱动技术(高电压小电流,喇叭呈容性负载)。某人可能觉得强度有问题,的确是的,强度和厚度是个矛盾,做厚了SPL下降的厉害,做薄了,振幅大了点就可能会裂,需要做材料的改性,加强其延展率(超级难题!) 有兴趣的继续公开探讨,决不藏私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6-8-19 14:42:18 -- 录音阵列的模拟图,先来一个8面体,做8CH的(此8CH不同于现在的8CH) MIC的指向性,你分析的时候先假定是可变的,也就是迁就面的多少来改变指向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8-19 17:30:21编辑过]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6-8-19 14:51:28 -- 声道比上面的多了一倍了,指向性更尖锐了,定位也更精确了 这里出现了个问题,我们一般重放声场,好像从来没有过有从地下往上辐射的声道,怎么办?但是现实中,声音可以是从3D空间任何一个方向来的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6-8-19 14:54:54 -- 以下是引用feiyanfeng在2006-08-19 13:18:50的发言: 有意思 继续啊! 如你的设想成功的话,或许就不用AC-3 DTS再收大家的钱了! 因为他们是用软件对声场处理,来模拟的! ![]() 之所以发这种贴子,是明知道不是自己能做的领域,但是希望能有公司能实现这个想法就行了 至于标准的收费,免费是不可能的了,就算是免使用费,但是还有好多途径可以获取利益的,这点你就别担心了,哈哈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6-8-19 15:11:49 -- 模拟声波的传输,这个就不知道多少CH的了。当然,实际的标准的建立,是要对采集的声波进行处理的,表征其位置特性,用某种算法抵消旁辫的干扰(这个很汗啊,要多快的DSP才能处理这么多声道啊、、、),当然,还有时域的处理 图片为网上拿过来用的,对原作者表示感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8-19 15:18:15编辑过]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6-12-28 15:41:01 -- 回答楼上 首先、、、可以解决。现在电子技术一日千里 其次、、、上面有提过关于指向性的构思 而且,其实,只是、、、呵呵 好久没啥新想法了,做文件做傻了,啥时候可以脱离苦海的说、、、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7-3-31 17:33:19 -- 人气这么足, 俺提一下烙铁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7-4-6 0:29:52 -- 再次对这个帖子关注. 首先还是要赞赏楼主的探索精神. 关于录音,过去有个专家 李宝善先生写过文章并出过书, 很详细的了. 管善群教授的书<电声技术基础>中的有关章节 也把有关问题的理论讲得很清楚了.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录音艺术学院的周小东先生写了本书, <录音工程师手册>,写的很好. 根据他在书后列出的参考文献, 我个人的感觉是:周先生是在美国的有关系科中学习过的, 这本书确实包含了相当多的最新也是实用的录音技术的描述. 我以为这上面的书都是录音爱好者要读的书. 也许李先生的书不大容易找到了,那就至少要读一读管教授的书. 管教授的文章相关的也不少.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7-4-6 0:58:24 -- 我学习一下楼主的精神, 跳出传统的框架,说录音,那就是说要找到这样一个技术来代替 耳朵来记录人在现场所听到的声音信息. 这样有个人头模型,在人耳所在处各有一个高质量的传声器, 然后就是如何处理录下的信息和在一个怎么样的重放系统重现当初听到的现场. --------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幻想了. 我在这儿说的录音方法就是书上讲的人工头录音方法了, B&K有成套设备和系统出售. 而后期处理就离不开HRTF函数的研究,连带根随的放声系统的研究和生产, 那就是爱好者论及的DOLBY和DTS等做完的事了. 而在中国,位于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的谢菠荪教授和他的团队的研究 是特别令人要赞赏的. 具体情况怎样呢? 我想还是由他们自已介绍吧, 我记得看到帖子的,网友中有谢教授的学生哪.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7-4-6 9:04:47 -- 谢谢老兵给出的数目和指引,谢老师的论文也拜读过一部分,主要是HRTF部分的研究。个人觉得,录音从声道上来讲,单声道-立体声-多声道,然后下一步“全声道(姑且这样描述定义)”我觉得是必然的 不过本贴中是尽量跳过人工头方法(当然传递函数之类的还是会参考之)(本贴中描述的录音方法用人工头的话比较麻烦),偏向于全4Pi声场信息的纪录,也就是说,想尽量“略过”人头相关性。我想,如果能做到完全纪录和回放原始声场信息而和人头无关,声场并非依存于人工头而存在啊,我是不是有点偏执啊、、、 |
-- 作者:电声爱好者 -- 发布时间:2007-4-6 9:53:07 -- 用PVDF类的薄膜来做扬声器,有看过报道,但一直没有看到过实际产品。 |
-- 作者:电声爱好者 -- 发布时间:2007-4-6 9:54:13 -- 阵列技术用于数字扬声器,可能是一个选择。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7-4-6 13:38:58 -- 以下是引用电声爱好者在2007-04-06 09:53:07的发言: 之前在理论上发过的一个贴子中,有贴图,应该就是这类产品,不过性能远不能满足
用PVDF类的薄膜来做扬声器,有看过报道,但一直没有看到过实际产品。 |
-- 作者:盛开怒放 -- 发布时间:2008-10-12 9:07:23 -- 建议看看Ambisonic Surround Sound的相关资料。通路数多,不仅是传输、存储和处理的问题。还涉及到重放时,扬声器重发信号间的相互干涉。 - |
-- 作者:潜水艇 -- 发布时间:2009-2-26 23:43:00 -- 才看到教授的回帖,谢谢! 经过和初哥等几位的学习,发现自己基础概念糊涂了,互易原则的结果滥用了,有点想当然了 再次感谢本贴回帖的所有前辈,网友们。 DTS和杜比公司都出现了HD一代的标准了,最大也就是支持32声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