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声学楼论坛 (http://nju520.com/bbs/index.asp) -- 行业动态室 (http://nju520.com/bbs/list.asp?boardid=3) ---- 电声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http://nju520.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2522)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0 1:38:38 -- 电声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怎么谈起这个话题来了呢? 其实从业者谁会不在乎呢?恐怕不在乎的还是少数吧. 我们了解一下它的变化,也会感到时代在前进的吧.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家里的小青年在谈论我的工作岗位时, 很好奇地问,听说你是做喇叭的,小孩玩的喇叭有什么弄头呢? 而且你还是读了大学才去的? (没有说完的话是: 不会是犯了错误才去的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9-20 01:40:34编辑过]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0 1:59:27 -- 其时,大学毕业生在工厂内就已经是特别一些的人物了, 到了文革,变化和动荡不安比较多. 当时已没有了工程师这个职称了. 在工厂里,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接受 工人阶级的再教育. 其实大多数老工人哪有真正的兴趣来教育. 我个人的经历是看到和我进厂前后差不多的一些中专毕业生不少, 他们中的少数是干部编制,而大部分是在工人编制, 那么,以当时的理论讲,大学毕业生 是要被工人教育的,其政治地位总的来说是低的.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1 0:33:27 -- 当时在行业中有个三机配套的提法,哪三机? 收音机,电视机再加上后来的录音机. 一般是追求本地配套,那本局(电子局)的有关部门就把整机厂和相关 元器件厂的产品开发找到一起开新品开发协调会. 整机厂的开发人员是主角,扬声器是配角, 我的经验是人家还是很尊重扬声器开发人员的, 但是记住,是配角,整机厂的开发人员来自无线电专业, 他们一般也不懂得你这个南京大学声学专业有什么了不起, 你把样品打好送过去是第一重要!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1 2:25:00 -- 文革前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 大学毕业生是被作为老九对待的, 老九怎么讲,是排在地富反坏右后边的吧. 那就是说,一般地讲,社会地位是低的. 那时在扬声器厂工作的大中专学生们大部分是处于一种尴尬状态, 成天是要讲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 但是我观察到的是在私下和运动不在的地方,知识 是被人们偷偷地在尊重. 学技术在喊口号后还是可以的,但是看书是要特别小心的. 比如,读JAES论文是要宣称批判后再吸取啦等等. 那么,有个大学文凭似乎是一个不大好意思的事. 但是人们思想深处还是认为有大学文凭好. 这里有个实际的报酬的问题. 在我那个城市,大学毕业生在工厂中算作干部,每月工资55元. 中专毕业生做技术工作的有两个选择, 一是算作干部,每月工资37元,二是40.37元,算作工人, 但是加上以工代干的名,仍在科室工作. 那么绝大多数中专毕业生是选了工人. 有没有坚持要干部编制的?有. 很少,我到现在都理解不了他们为什么那样选, 实践证明,毫无意义. |
-- 作者:yy -- 发布时间:2006-9-21 3:04:47 -- 不过,当时有个工作就不错了,比当农民强多了。 |
-- 作者:yy -- 发布时间:2006-9-21 3:09:08 -- 南大声学专业是什么时候创建的? ,请问:南大声学专业是什么时候创建的?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1 4:41:37 -- 以下是引用yy在2006-09-21 03:04:47的发言: 不过,当时有个工作就不错了,比当农民强多了。 在文革前,大学毕业生是由国家包分配的,条件是服从分配. 1964年后增加了到农村或农场劳动一年的按排. 1966年后,好像是停了一年的分配(?),1967年后又开始分配. 1965年进大学的最后一批大学生在1970年被分配后,大学就进入又一个阶段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9-21 04:56:09编辑过]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1 4:54:09 -- 以下是引用yy在2006-09-21 03:09:08的发言: ,请问:南大声学专业是什么时候创建的? 准确的年月要请紫金山天文台版主讲了. 我知道的是它是建在50年代. |
-- 作者:maxdd -- 发布时间:2006-9-21 11:10:19 -- 这些过去的经历对我来说很熟悉,我父母都是这样的。听得多了就觉得很郁闷,真是埋没人材!因统治需要而采取“愚民”策略在那个政治高于一切的年代都成为合理。贝聿铭我很崇拜,但如果当时他在国内注定划为阶级敌人。其理论是出身世家,家族拥有苏州狮子园100年绝对是喝人民的血长大的。当然现在是完全不同,国内能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发展正是因为把知识分子头上的枷锁除去了。 历史上我们辉煌了几千年,只是在近代才打了个盹,目前看来回归NO.1只是时间问题。 |
-- 作者:aleoky -- 发布时间:2006-9-21 20:53:46 -- 地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是人家给出来的,想要提高我们电声行业的地位,首先就要提高我们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2 0:16:30 -- 以下是引用TONESUN在2006-09-21 13:57:45的发言: 电声设计人员的地位在大部分音箱(响)厂还是较低的,有待改善。 这个问题有意思.为什么? 早年也是如此. 我年青时,文革期间听一些工人们议论技术人员水平的高低,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认为一位在仪表室工作的无线电技术毕业的 大学生最行,因为他会修电视机. 到了七十年代末,这个论调听不到了.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2 0:26:20 -- 在1996年到1998年前后的中国大陆, 中大城市挂起了HI-FI和家庭影院系统热. 一时,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被称做音响热的大潮. 电声工作者似乎有了让社会大大重视的机会. 然后就有了许多故事,哈哈. 慢慢讲吧. 诸位也应该有些印象的吧?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2 10:26:44 -- 以下是引用feiyanfeng在2006-09-22 08:43:08的发言: 那时,是不是: 很多音箱上都印上MADE IN USA/UK 一时间,很多公司都是,外资!! 很多品牌都是外国品牌!! ![]() ![]() 那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是有国产品牌的,放大器,音箱乃至CD唱机都是有的. 音箱是有四大名牌这一说, 我记得是海皇,美之声,小旋风还有豪杰. 海皇和小旋风现还在. 而美之声的故事,这儿的网友阿永是最清楚的了.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2 10:33:47 -- 那个大潮是值得专门写帖子的. 这儿不细说,单表大潮中, 电声工作者纷纷亮相于各种媒体, 按时间次序我记得有徐柏林,王以真,翁泰来,刘书兰以及其它专家. 而广州的音响科学杂志和成都电子报搭建了舞台. |
-- 作者:cy9663 -- 发布时间:2006-9-22 22:09:16 --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 作者:水仙 -- 发布时间:2006-9-23 21:12:50 -- 也正如老兵前辈所说,从事电声器件设计工作的,社会地位和认知程度都不高。 所以,南大声学毕业的学生前些年愿意去企业工作的少之愈少。 十几年前毕业时拿的工资比流水线工人还低,有国家干部身份何用? 当年,我就是被工人们拿来取笑的“读书无用论”的典型反面教材。 但对那些流水线的工人(大部分是姐妹),我还是深怀敬意,因为她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喇叭、如何做纸盆、如何测试、调试和听音等,这方面他们一点不保守。 相反,进了技术设计部门,那些先入门者和年长者,技术方面都很保守。 工厂是这样,电声行业协会也是这样。代领导参加过一些专家组会议,一无所获,只是认识了那些老专家和权威人士。 按道理,能者为师,但他们不愿为师。 所以,在学校有老师,在社会只能靠自己。 不会就去学,不懂就去问(特别是工人师傅),查资料、做试验,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如此才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4 0:32:17 -- 水仙的经历是很典型的. 老实说,从我年青时起,电声器件就一直在为国家创汇了, 但是电声器件行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也许在电视机工业上台阶的时候,多少有了一些国家投资. 就行业本身,过去大部分是地方性的小企业. 总的来说,比较保守. 这几年是不是有了大的变化了呢?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4 0:46:18 -- 水仙所述已涉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唉,看看珠三角和长三角,那么多的电子厂以及 电声器件工厂, 但是,中国大学里有多少合用的专业设置呢? 啊,不要对我说南京大学声学专业. 我们从那儿出来的都知道电声向来就不是那儿的重点, 而社会上的认知似乎也能相合,请见我以前的举例. 我这样说,是说真话. 对于我的老师们我仍然是最高的尊敬. 但愿现在的情况有所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09-24 00:47:17编辑过]
|
-- 作者:音响初哥 -- 发布时间:2006-9-24 2:35:27 -- 呵呵,我也来插一脚!! 这里讨论的电声工作者只是指电声设计人员吗?不包括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吗? 假设电声工作者专指电声设计人员,那么从经济角度来说,个人认为现在的电声工作者的地位并不算低!!整个行业牛人很多,薪资要求动辄万元左右(有更高的),和其他行业相比毫不逊色,相反我倒觉得可以讨论讨论拿万元左右的电声工作者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周而复始的重复性装配设计,组合水平的高低成为最大的工作成就,当然有行业细分的因素,但以这样的薪资水平和其他行业相比,是不是技术含量低了点呢? 老兵老师和水仙老师都提到了保守,个人很以为然,恰恰也是社会对电声工作者认知不够的最基本的因素,行业内的交流都不健全,如何能让社会来了解你呢?这恰恰应该是电声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问题是,我们的电声工作者做好准备了吗?理解了我们自己的专业领域了吗?我看未必! 行业细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对现在的电声工作者而言,却失去了很多的学习的机会,对一些基础部件的如纸盆弹波的制作工艺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少,机械性的组合装配工作越来越多,传统行业的工作者却越来越不了解行业传统,悲哀吗?老一辈电声工作者的知识和经验正在日渐远去或不可挽回的消失,固然有保守的因素,但年轻人重工具(软件),轻理论,自以为是的毛病不也是主因? 以上观点可能偏激,会让很多人感到不爽,也可能招来很多反对之声,就当着一个善意的提醒吧!!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9-24 2:58:03 -- 初哥说的有理啊. 我在这儿说的电声工作者是个模糊概念, 大概就是学生出身的,可以干这干那的, 然而到底是进了电声行业工作的, 广意地是电声各方面, 而窄意地讲,就是电声器件工业里的工程技术人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