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声学楼论坛 (http://nju520.com/bbs/index.asp) -- 行业动态室 (http://nju520.com/bbs/list.asp?boardid=3) ---- 陈逸飞先生身世的启示 (http://nju520.com/bbs/dispbbs.asp?boardid=3&id=4689)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2 0:09:17 -- 陈逸飞先生身世的启示 如题. 他是个有名的画家,但已在2005年4月辞世. 他和电声事业没关系,但是他的身世会给我们启发. 人们称他是: 商人里最成功的艺术家,艺术家里最成功的商人. 对他,似乎一直有争论.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2 0:20:34 --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2 0:41:05 -- 贴的不好,请原谅. 我们不介入人家那个圈子里的争论,这是前题. 我很佩服的倒不是他后来成了大富翁这唯一的一点, 据说他当年身怀38美元孤身去美国NEW_YORK求学,... 他的画后来是在西方受到了欢迎,结果是从西方 赚到了大把的银子,..... ........... 我们的电声器件行业里有个山东蓬莱的金瑯, 出产的铝带扬声器(和系统)就出到了海外, 我知道的是在欧洲和北美都有了分销点. 哈哈,这就是能耐. 是的,就像油画那样的东西是欧洲的发明和创造,人家陈先生学到家, 回来一发挥,不得了,美国人们喜欢上了,愿意化大价钱买. 铝带扬声器作为高音单元,似乎不大可能成为主流, 但是有人喜欢,那么我们出这个产品,堂堂正正地赚这份钱有什么不好呢?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2 0:57:39 -- 铝带高音扬声器的原理,很多书上有. 山东蓬莱的金瑯对它的开发是在其专利权过期以后 自己独立开发出来的, 这一点早让我这所谓科班出身的佩服不已. 其中有一道关键工序,就是如何把铝带挂到支架上, 这道工序,我是见到过的,老板相信我不会到处游说 这个机密是如何如何? 哈哈,他们是看对了的,我这个人是没记性的,像这些KNOW-HOW, 我向来不记,那道工序是怎样做的?出了车间门就忘了. 有些印象的是做这道工序的是几个年青的女孩子, 当时的印象是手这么巧! ---------------------- 好几年后,有个外国同行评论过中西方扬声器行业的异同, 他说: 你们中国的女孩子的手平均地讲是要比我们北欧妇女的手要巧的, 这是你们的优势之一,好像你们自己不大在意的. |
||||||
-- 作者:db -- 发布时间:2006-12-12 7:50:53 -- 这是你们的优势之一,好像你们自己不大在意的. 有道理! |
||||||
-- 作者:欧阳风 -- 发布时间:2006-12-12 8:24:09 -- 狂顶! 呵呵,老家还有这么牛的企业,敬礼. "中国的女孩子的手平均地讲是要比我们北欧妇女的手要巧" 我是完全同意的. ![]()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2 10:57:10 -- 以下是引用欧阳风在2006-12-12 08:24:09的发言: 狂顶! 呵呵,老家还有这么牛的企业,敬礼. "中国的女孩子的手平均地讲是要比我们北欧妇女的手要巧" 我是完全同意的. ![]() 看这个网站哪: http://www.haihuang-audio.com/ |
||||||
-- 作者:欧阳风 -- 发布时间:2006-12-12 11:13:00 -- 不错,看到了. "金瑯对它的开发是在其专利权过期以后 自己独立开发出来的",很值得学习.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4 0:15:59 -- 陈先生有句话: 艺术不是象牙塔中个人化的东西,而是创造财富. 那么,我把这句话改一下,就是 科学技术不是象牙塔中个人化的东西,而是应该用来创造财富.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4 0:24:53 -- 陈先生还说: 第一是不是喜欢, 第二是不是有条件做, 第三对社会是不是有益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4 00:34:35编辑过]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4 0:41:15 -- 陈先生说这些话的时候已是大名鼎鼎了, 他当然有这个气魄那样讲. 我猜想,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 恐怕要把挣钱吃饭和养家糊口放在第一位的吧. 但是,我还是非常欣赏陈先生这样的思路和胸怀. 暂时还不想说的太深入了,其原因留给大家猜吧,呵呵.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4 11:21:45 -- 没有那么绝对啊,总是有两方面吧. 我的很多老同事和我大概是那种把电声当 职业来做的, 我其实是对物理和数学更喜欢一些而不是紧盯着 电声器件,所以后来就扩大了一些专业范围. 后来不完全脱离,一是工作需要,二也是喜欢听音乐,... 我有时看到有人对扬声器系统是如此入迷, 我倒是有些羡慕. 然而,我们这种不那么迷也许让我们对市场的认识更客观一些了吧. 而不同的倾向是让电声更好玩了. |
||||||
-- 作者:db -- 发布时间:2006-12-14 21:17:56 -- 陈逸飞先生很早时曾有一幅画——双桥。 当年80年代刚改革开放时,美国石油商人哈默来华访问邓小平回赠了此画,可见陈逸飞先生在西方人的价值。 那个哈默也是个不同一般的人!是在美苏冷战时第一个同苏联做石油商易的人。 此时大概陈逸飞先生在国内尚不出名,由此开始进入大家视线。 双桥出自水乡古镇周庄。90年代初,我也由此寻梦过一回。固然双桥让人翩翩暇想。 我也是爱画之人,难怪后来陈逸飞先生有在周庄搞了服饰节。有灵感啊。 周庄有好多故事啊,万三蹄膀,阿香艳事,呵呵。大家有空去看看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4 21:22:03编辑过]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5 1:35:32 -- 四年前,家乡县太爷方面的代表团到我所工作的单位拜山, 说要引资到家乡. 几位还算客气,但是没眼力劲. 我当时的老板都向他们介绍了, 我是他们那儿出来的人, 当时如果他们要问我建议,我是会说的. ........... 现在想想, 幸而他们没找我, 家乡的小桥流水,据称是不那么像样了. 我不参于破坏家乡环境, 幸运矣. |
||||||
-- 作者:db -- 发布时间:2006-12-15 7:54:11 -- 游览周庄,双桥是不能不看的。 双桥,俗称钥匙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石桥联袂筑,显得十分别致。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样子很像是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当地人便称之为“钥匙桥”。这两座石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世德桥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永安桥由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两桥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又由里人捐资重建。1957年永安桥再次修缮。世德桥长十六米,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永安桥长十三点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三点五米。双桥中,石拱桥横跨南北市河,桥东端有石阶引桥,伸人街巷;石梁桥平架在银子浜口,桥洞仅能容小船通过,桥栏由麻条石建成。 双桥最能体现古镇的神韵,碧水泱泱,绿树掩映,欵乃声声的小船在桥洞穿过。桥边,一年四季都有来自各地美术院校的师生,在全神贯注地写生,摄影爱好者则端起照相机,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站在市河一侧举目望去,钥匙形的双桥连同不远处的清代石拱桥——太平桥,一个镜头可以摄下市河上的三座古桥。 1984年春天,曾经在上海油画雕塑室工作,后赴美留学的青年画家陈逸飞,前往周庄写生。当时昆山至周庄的公路尚未筑通,只能走水路。便借了一条小船,经陈墓去周庄。由于时间短促,陈逸飞不能采取在画板上一一写生的办法,只能用摄影这种最便捷易行的方法记录周庄。他带了照相机和满满一旅行包柯达胶卷,盘桓了一个星期,旅行包里的胶卷全部摄完,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 故乡的回忆》就是他这次水乡之行的收获之一。 以周庄水镇景色为题材的油画,陈逸飞作了好几幅,都是写实,没有变形,充分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神韵。描绘双桥的一幅,起名《故乡的回忆》,每一个笔触都显示了这位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故乡的回忆》连同他的其他三十七幅作品,于纽约的十月金秋,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所属的哈默画廊展出,引起轰动。尤其是那些运用油画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创作的作品,描绘了姑苏的小桥流水、江南的田园风光,将美国观众带到了神话般的境地。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发表了题为《向西方潮流大胆挑战》的评论,专门介绍陈逸飞的艺术成就。 1984年11月,阿曼德·哈默访问中国时,将油画《故乡的回忆》买下,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被各界传为佳话。陈逸飞的画,使默默无闻的双桥走向了世界。钥匙桥不是钥匙却胜似钥匙,因为它开启了国际交往的友谊之门。 周庄是陈逸飞梦幻开始的地方。以后,他不止一次地前来周庄,参加周庄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与周庄的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联合国每年从各国优秀画家中遴选六人,请他们自行设计并绘制精美的图案,作为联合国邮局每年发行的六组邮票的首日封。1985年,陈逸飞也获得了这项殊荣,他选择的是以水乡古镇周庄为题材的作品。这枚首日封,1985年5月10日起在联合国总部以及日内瓦和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发售,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土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 1996 年底,昆山市集邮公司也发行了一套祝贺陈逸飞画展开幕的首日封,选用的都是陈逸飞关于古镇周庄的作品。陈逸飞画展12月21日在上海博物馆开幕,1997 年1月31日在北京中央美术馆开幕,接着去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历时一年。每到一地都发行一枚首日封,且都以周庄风光为题材。第一枚首日封的图案,是油画《故乡的回忆》。第二枚旨日封的图案,是古镇水巷。笼罩着晨雾的河面上静静地泊着几条小船,青瓦粉墙的民居临水而筑,远处是一座绰约可见的拱桥,九百岁的水镇被描绘得意境深远。 双桥是两座普通的石桥,艺术家使它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它又以动人的光彩吸引着更多的艺术家。1996年10月,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油画家普吉村·列昂尼特和另外四位油画家—起来到周庄。这位被人们誉为“画坛上的保尔·柯察金”的老人,面对形如钥匙的双桥,用失去双手的臂肘夹着画笔,全神贯注地一笔——笔描绘着中国江南水乡的神韵。他激动地说:“我所见到的—切都像是在梦中!如果要我形容的话,那么,这里就是—个小小的中国威尼斯!” 香港摄影家陈复礼,冒着霏霏春雨来到周庄,参加国际旅游摄影节。清晨,天刚蒙蒙亮,八十多岁的老人就匆匆前往双桥,不停地选择位置,变换着角度拍摄了许多珍贵的镜头。他那样投人,忙得连早饭都顾不上吃。两天后的清晨,只睡了四五个小时的老摄影家,又早早来到双桥,举起了他的照相机,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周庄真美,很好,我很喜欢,以后我还来……” ![]() ![]()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5 07:57:18编辑过]
|
||||||
-- 作者:欧阳风 -- 发布时间:2006-12-15 8:36:59 -- 虽然就在SZ边工作,离江南第一水乡也很近而我却没有到过... 以后定要去的. 佩服陈逸飞与陈复礼二老的精神, 更羡慕他们对自己所衷爱事业的这份执着之心. 苏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古新风韵皆有. 倘若有一天不要再为生活四处奔波了就留在这个水天堂, 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偶尔与知己胡乱侃侃,真乃人生快事! ......
![]() ![]() ![]() |
||||||
-- 作者:db -- 发布时间:2006-12-15 13:01:31 -- 正如老兵所说,这些也许同声音没有直接关系。 但我总觉得每回走在小巷青石砾路上,耳边隐隐传来琵琶丝竹吴侬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谁能说国人无争呢。 如今我也算是在结缘喇叭了,要是能在水香古镇开一个小店谋生,有朋友四方来听听音乐,自已带着相机走走拍拍,上声学楼侃侃,再也不会隐隐藏藏,那日子太遐意了,呵呵。 |
||||||
-- 作者:欧阳风 -- 发布时间:2006-12-15 15:07:59 -- "再也不会隐隐藏藏"有意思.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 ![]() ![]()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6 0:38:22 -- db的帖子有意思. 我的老家好像也有类似的桥, 要从周庄西去几百里吧. |
||||||
-- 作者:一个老兵 -- 发布时间:2006-12-16 0:40:43 -- 发展工业,但是也要保护好环境哪, 陈先生的画外之音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