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院院士大会期间的学术报告中,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吴硕贤院士指出,我国建筑环境声学研究严重滞后。
他说,长期以来,我国缺乏对城乡“声景观”规划和经营,在城市中未注意区分热闹区、缓冲区和安静区,到处几乎一样的嘈杂,有的城市几乎难以找到一片“静土”。这些大量的无所不在的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声景观’概念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由加拿大科学家首次提出的,他们主张将‘听觉设计’引入景观设计。”吴硕贤介绍,近些年来,法国、日本等国都很重视
声景观的研究和营造。1998年,日本大阪市制订了“提高都市魅力,声音环境设计”的纲要,作为城市声景观建设的指南。1999年,法国开始调查声音遗
产、有标志性的声音和背景声,并将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
其实我国古代对声音风景的营造是十分重视的,建筑与造园实践中不乏佳作。“但时至今日,我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几乎不考虑声学的因素。”吴硕贤对此深以为憾。
吴硕贤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我国从事与人的“听觉关怀”有关的声学专家极其匮乏。目前,国际上声学研究和有关技术工作的主流都是
“以人为本”,主要研究与人听觉有关的声学现象。即以空气声学为主,注重研究从20赫兹到20000赫兹的声频声学。而在我国,声学专家原本就不多,加之
搞声学研究的主流是与人的听觉无直接关系的水声、超声等其他声学分支,导致“听觉关怀”专家屈指可数。当然,水声、超声也很重要,“但问题是,从事与人的
听觉关怀直接相关的建筑环境声学与声频声学的队伍过于薄弱,让13亿双耳朵中的大多数仍在遭受过多的噪音折磨。”
“我国当前这
一领域声学标准的制定,往往是直接套用国际上的ISO标准,缺乏自主研究。”吴硕贤说,我国建筑环境声学实验室也相当缺乏,全国找不出七八间合乎标准的建
筑声学实验室,以致于作重复性的对比验证等必需的硬件设施都得不到满足。“我们这方面实验室的总和,还比不上日本东京一个地区同类实验室的数量,更遑论规
模和质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