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罗拉和索爱中国手机市场份额下跌
在2007年的冬天,手机洋巨头的市场份额也在分化、集中,诺基亚的市场份额继续遥遥领先,三星则大有一夺榜眼之位的趋势。而曾经风光的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则陷入了市场下滑的泥沼。
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市场份额和盈利情况能同时兼顾是最好的,但在发展阶段,这种状况不是每次都有,基于不同的市场策略,可以优先某一方,尽管如此,产品作为企业盈利和占领市场份额的手段,必须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记者坚信,如果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能缓解目前的市场压力,匡定正确的产品路线,源源不断地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重新获得市场份额和盈利的双丰收是很有可能的。毕竟索尼爱立信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在上升,摩托罗拉也有很强的底蕴。
尽管有众多国产手机厂商“闷声发财”,但是机构的调查数据仍然表示国产手机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国产手机市场份额下降,洋品牌的手机市场份额自然会上升。然而,在2007年的冬天,手机洋巨头的市场份额也在分化、集中,诺基亚的市场份额继续遥遥领先,三星则大有一夺榜眼之位的趋势。而曾经风光的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则陷入了市场下滑的泥沼。
据易观国际发布的手机市场分析报告,志在进入世界三甲的索尼爱立信手机并不得志,在2007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终端市场中,索尼爱立信手机销量环比下降20.3%,市场份额仅为4.1%,比2007年第二季度市场份额下降1.4%。索尼爱立信手机销量与诺基亚、三星、联想的差距进一步增大。而长期占据市场份额第二把交椅的摩托罗拉正在经历高层变动。12月3日,刚从摩托罗拉首席技术官(CTO)职位上离任的帕德马里·沃里尔闪电般出任思科CTO。而早前几天,该公司宣布,2008年1月1日起,公司CEO詹德(EdZander)的位子将被格莱格·布朗(GregBrown)取代。来自易观国际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国内手机市场上,摩托罗拉市场份额持续走低,其手机销量环比下降21.1%,仅为13.6%,与以35.1%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的诺基亚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分析人士指出,新品推进不力,产品不具吸引力,导致两家手机巨头市场份额下滑,业绩欠佳。
决战成败皆产品
2005年,国产手机忽略对手机质量的掌控,导致市场份额被蚕食到三成不到。而能够打败曾经占有中国手机市场50%市场份额的国产手机,洋品牌主要依靠的是层出不穷的时尚手机。在不断推出手机新品的同时,洋品牌手机的质量,以及手机设计及功能都让国产手机相形见绌。产品,成为洋品牌的进攻利剑。
然而,一切都在改变。如今,有的洋品牌也遭遇到产品的“滑铁卢”。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燕玲表示,索尼爱立信手机外观设计缺乏竞争力,这让消费者不满意。目前索尼爱立信除了少数几款翻盖和滑盖的机型外,小屏幕直板机型在手机系列中仍占据较大的比重。在其他手机厂商纷纷以超薄、大屏幕为手机卖点时,索尼爱立信缺乏新意的设计很难从外观上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
另外,货源供给不及时以及新品上市速度缓慢也成为影响索尼爱立信手机销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厂商和经销商缺乏有效的沟通,以及配送网络不完善导致索尼爱立信各类机型在零售界面的覆盖率大大降低,其中,新品机型库存不足已使用户的购买需求难以满足。
与索尼爱立信同病相怜的是摩托罗拉。只不过前者是在中国市场失足,后者则在全球市场表现不佳。由于迟迟未能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手机,并且实施了牺牲价格换取市场份额的激进战略,摩托罗拉的业绩大幅下滑,而市场份额也没能保住。CEO辞职也属理所当然。
反观诺基亚和三星,则胜在产品线以及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国内市场,第三季度,诺基亚以35.1%的市场占有率,几乎是第二名到第五名市场份额的总和,三星尽管以11.6%的市场份额屈居第三,其在CDMA市场,以25.6%的市场份额一枝独秀。
重拾消费者信心是关键
除了产品因素,分析人士认为,索尼爱立信市场份额下滑,可能与今年其高层大变动有关。今年6月,索尼爱立信(中国)经历了一轮人员变动,原中国区总裁古尼拉离职,卢健生被任命为中国区市场与营销负责人,接替中国区销售与营销业务。记者多次致电索尼爱立信中国公司政府与公共关系总监顾明,但截止记者发稿时,他都未回应。
而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传播与公共事务部总监杨伯宁明确表示:“摩托罗拉人员变动与市场业绩没有关系,今年以来,摩托罗拉持续在改善。人员变动是摩托罗拉公司长期战略安排。”
分析人士表示,针对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的市场“病症”,两巨头的当务之急是重拾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信心。产品是根本,这句“名言”同样对业界巨头不例外。面对iPhone、Gphone、黑莓等相关手机产品的冲击,市场形态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均已发生变化,没有竞争力的新品,没法不断地推出这样的新品,肯定不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另外,建立稳定的业务框架和畅通的沟通渠道,对摩托罗拉和索尼爱立信也非常重要,与消费者之间缺乏足够而有效的沟通,会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前景产生错觉。
最后,该人士建议,在预防消费者用脚“投票”,是转向其他品牌的同时,也要分清市场份额与盈利的先后次序,市场份额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关键看企业追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