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技术交流区室内声学与噪声控制室 → 浅谈听音室的设计及其与音响器材的搭配


  共有595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浅谈听音室的设计及其与音响器材的搭配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小喇叭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黑侠 帖子:495 积分:5554 威望:1 精华:0 注册:2005-11-10 12:06:29
浅谈听音室的设计及其与音响器材的搭配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9 19:42:34 [只看该作者]

环境选择原则

    这些年来,通过为发烧友及公司设计制作十多个听音室,笔者积累了一些有关听音室方面的实战经验与感受,现与大家分享之。

    选大不选小
  这里的“大”、与“小”是指房间的使用面积而言。

    假如说有两个房间可供同时选择使用:一个面积是14m2;另一个面积为20m2,那就应该优先考虑选择20m2这个房间作为听音室使用。这是因为:房间越大,300Hz以下中低频段的共振频率就会更多一些,分布也就会更均匀一些,这样才能使得由一个一个共振频率所形成的房间传输响应显得要更为均匀平坦一些,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低频延伸。
    反映在听感上的表现就是,音场阔大和开扬,空间感很好,乐器的形体感会更真实一些,声音非常松融和自然,动态与冲击力的表现会很有张力,高、低频的延伸很好,尤其是低频的表现会很有弹性。

    我记得广州有一位很资深的发烧友曾经对我说:“他的听音室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声学上的设计和处理,但其音响效果却要比那些花了很多心思与投入,进行过专门设计和处理的听音室都要好,这位发烧友的听音室面积大概在30m2左右。应该说,一般的发烧友要是能够拥有一个15~20m2左右的听音室就算是很好、很幸运了。”

    大房间与小房间的声音表现与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大房间的声音个性与魅力,小房间是很难与之媲美的。所以,各位发烧友一定要切记:遇到这们的机会时,可千万别选错了房间!

    选宽不选窄
  如果说有两个房间的面积相同,但宽度不同:一个房间的宽度为2.8m;而另一个房间的宽度则是3.5m,那么就一定要选择3.5m宽的这个房间来做听音室之用。

    记得八、九年前,我所在深圳一公司的听音室面积约为21m2,长为5.8m,宽为3.6m。一位在深圳市教育局电教室工作的张老师,他的听音室面积为23m2,长为5.2,宽为4.5m。两个听音室的面积差不多,主要的区别是在房间的宽度上约差了1m。但作为听音室一旦摆上音响器材以后,房间的长度倒不会给人们留下太深的印象,然而,房间的宽度却能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这“1m”宽的差距给人的感觉特别的“大”。

    比较窄的那个房间的中低频驻波非常厉害,我曾经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整都很难解决这一个问题。结果,在这个房间使用落地音箱时,感觉低频会特别“凶”,对整 体音乐气氛的破坏相当严重。而在那个比较宽的房间中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由于两个听音室所使用的都是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落地音箱,所使用的CD机也是一 模一样的,不同的地方只在于所使用的功放上,虽然都是使用的胆机。我曾怀疑是因为所使用的胆机不同导致了这个结果,于是,我把公司使用的那台胆机拿到张老 师这里来试听——一切正常!基本上还是不存在中低频驻波的问题。这说明房间的尺寸比例,尤其是房间的“宽度”在这里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对于如何挑选房间来做听音室使用,实际上有很多科学的方法。比如:“1:1.4:2:1.9黄金尺寸比例法”;“波尔围线法”;等等,以这种方式所挑选出 来的房间,其共振频率的分布就会比较均匀和合理一些,驻波的影响相对都是很小的,的确是一种既科学又实用的选房方法。如果有条件,能找到这样尺寸比例的房 间当然是最好的。但问题是,一旦我们所挑选的房间尺寸比较不在“黄金尺寸比例法”或“波尔围线法”的范畴之内时,怎么办?——“选宽不选窄”就是我们应该 遵循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则。
 
    从实际听感上来看,面积相同但比较宽的房间,其中低频驻波的影响就会比较,声音的风格特点也会比较接近大房间的效果。

   选均不选异
  “均”是指房间的结构与使用的材料都比较均匀和对称,这是主要是指放置音箱的两侧墙体。“异”自是“均”的反义词了,就是指房间的结构与使用的材料不均匀 和不对称。比如:放置音箱的一侧墙为整面的砖灰墙;而另外一侧墙则为一整块的大玻璃窄;或一侧墙为两个实木门;而另外的一个侧墙则为无门的过道或走廊,等 等。

    放置音箱的两侧墙体的结构与使用的材料不均匀或不对称时,其吸声系数就会不同,所以,就会使得两侧对于音箱第一次反射音会有着不同的吸音与反射效果,从而会导致音场、定位的严重偏移。

    选闭不选开
  “闭”是指有门有窗的、独立的封闭房间。相对“闭”而言,“开”就是指那些开放式的、共享式的、四周有走廊、过道或小厅堂式的房间。
    像现在比较通行的两房两厅或三房两厅(即客厅与餐厅)住宅中的客厅,多是属于开放式结构形式的房间。

    与音箱两侧墙体结构与材料不相同的情况一样,开放式的房间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即音场、定位容易产生严重的偏移现象;同时,由于开放式房间的结构形式,它的实际使用面积应该是与周围相通房间面积的总和,所以,这样就会使得声音的密度感与重量感降低。

    解决的办法是,把通往周围走廊、过道或小厅堂的地方用实木门或铝合金玻璃门窗隔断,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房间。

    选多不选少
  “多”是指房间内由于日常生活上的需要而摆设的一些家具等物。如书柜、衣柜、低组合柜、旧椅等物。“少”则是相对与“多”而言,即除了四面墙壁与音响器材以外,别无它物。

    在房间没有进行专门的声学设计和处理的情况下,房间内的那些家具等物体,对声音还是能起到一定的吸音、反射与扩散作用的。这对于消除或降低驻波有正面影响。反之,四面光滑且平行的墙面,则是驻波产生的温床。

    平时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发烧友比较讲究,会把听音室整理得非常整洁,除了音响器材与沙发以外,其它的东西统统被扫地出门,以求得一个漂亮好声的听音环境。

    还有一些发烧友则相反,他们的生活方式很随意、不拘小节。听音室内物品的摆设非常零碎杂乱,东西物品随拿乱放,毫无规律秩序可言。

    但是两种房间却往往有着截然相反的声音效果。前者明显没有后者房间的声音好听和自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后者较少出现前者房间所存在的驻波问题。

    其实首理很简单。“光滑且平行的墙面是产生驻波的温床”,只要对这些光滑且平行的墙面进行处理了,驻波的影响就会消除或降低。

    有一位发烧友使用的是一台单端A类小功率胆机,推动的是一款4英寸喇叭单元的全音域音箱。我们知道,全音域音箱的低频本来就是其弱项,再加上这款全音域音 箱使用的是一个4英寸的喇叭单元,可想而知,低频的延伸与量感自是很有限和稀薄了。然而,当我应约来到这位发烧友家里时,其声音却使我大吃一惊!浑浊的中 低频“嗡嗡”声充满在整个房间中。

    我查看了一下房间:长约4m,宽为3m,非常小的一个房间;除了音箱、功放、CD机,以及一个单人沙发以外,别无它物。六面墙都是光秃秃的砖灰墙面。随 后,我让他把那些音箱、功放、CD机、电视机,以及其它的一些无用的产品包装箱,无论大小多少,统统拿过来,堆放在音箱后墙的整个墙面上,外面找了一大块 旧窗帘布给包上。再来试听,“嗡嗡”声已基本消除。
 
    选软不选硬  “软”是指房间原始的结构材料是具有吸音性质的物质。如房间的木门、壁柜、吊柜等就是属于“软”调物质的房间。相对来说,大的落地玻璃窗、光滑且平行的墙面、铝合金玻璃门窗等就是属于反射性质的物质,所以叫做“硬”调物质的房间。 小重吸大重扩  “小”是指小房间一定要把吸音放在第一位;“大”是指大房间则要把扩散放在优先的位置。

    1999年仲夏,我去广西南宁市某四星级酒店搞音响展示会。当时我们所租用的一个约150m2左右的房间,除了地板铺的是地毯以外,四面墙包括天花板都是光滑平行的砖灰墙。等到展示用的音响器材摆设完毕,一开声,大家都傻了,高频满天飞且到处乱窜,低频浑浊糊成一团,回响声不绝于耳。

    当时我立即号召所有参展人员把已堆放到临时仓库的产品包装箱全部都拿过来,堆放到音箱两侧墙第一次反射音外,外面再用一块大白布把堆放的包装箱给包起来, 以免过分影响视觉形象。把这个工作做完以后再开声,一切OK!高频合宜,低频也清晰富有质感了;不绝于耳的回响声也没有。

环境处理原则

    阴为吸收
阳为扩散  在此之前所讲述的有关房间的选择和使用上,都是一种被动选择方式。也即是在我们还没有对房间进行二次设计处理以前,根据房间自身的“原始”状况所进行的选择。而现在的“阴为吸收,阳为扩散”等,都是一种主动式设计处理方法,也即,是对房间进行的二次设计和处理。

    这里,“吸”是指一些如落地窗帘、玻璃棉、矿物棉、沙发,唱片柜、书柜、低组合柜等物。“扩”就是指二次余数扩散板。
为什么小房间一定要把吸音放在第一位呢?这是因为房间越小,300Hz以下中低频段的共振频率分布就会更不均 匀,所以,中低频驻波的影响就会更加突出和明显。而对于300Hz以下中低频段采用“扩散”的方法就明显不如用“吸收”来得有效。这一点已在本刊上一次的 文章中作过介绍,这里不再做赘述。

    为什么大房间一定要把扩散放在优先的位置呢?其实是基于同样的声学道理。大房间由于300Hz以下中低频段驻波的影响会比较小,此时通过“扩散”这一有效的利器,可以让声音变得更加平衡、均匀、自然和悦耳。

    前面我提到的那个拥有30m2听音室的发烧友,虽然在他的听音室已基本 上听不到有中低频驻波的影响(这是大房间的先天忧势),但还是能听到由于扩散不佳所造成的中频与中高频驻波影响这一问题。比如,在听人声时,人的齿音就会 被过分突出和强调。听小提琴也能明显地感觉到比较尖利。所以说,即使大房间,也不能省略声学设计和处理,虽然它比小房间要好处理得多。
 
    阴阳平衡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阴阳平衡”这一法则规律来运行的。作为室内声学一部分的家用听音室也自不例外。

    阴阳平衡首先是讲:无论是“吸收”还是“扩散”,一定要大面积的使用。比如说扩散,至少应该在整个天花板上都要使用二次余数扩散板;至于吸收,至少也应该在摆放音箱的两侧墙使用一半左右的吸音物质。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阴阳平衡其次是说:在用足、用够量的同时,“吸收”与“扩散”之间的使用面积比例要达到一种大致的平衡关系。其实我个人认为,“阴阳平衡”也存在着两种平 衡方式,一种是客观平衡方式,它是讲“小重吸大重扩”这一概念;另外一种叫主观平衡方式,它是讲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针对性地对“吸收”与“扩 散”的比例来进行调整。比如说,想更多的听到音响器材本身的声音原貌,就要减少二次混响的时间,这样必须要加大“吸收”的使用比例和数量。反之,就要加大 “扩散”的使用比例和数量。

听音室就是高级的音响器材

    最近翻阅了一下十多年前的中文版美国发烧天书“Stereophile”杂志,发现1992年在台湾举办的“Hi-Fi、Hi-End音响大展”上,很多用于音响器材展示的房间内都能看到二次余数扩散板的踪迹。

    自台湾《音响论坛》杂志总编辑刘汉盛先生在1993年第三期《论坛》上发表《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聆听室》一文后,台湾更是掀起了一股制造与销售、购买与使 用二次余数扩散板以设计处理听音室的热潮,这成为了许多发烧友音响玩味与交流的重要内容。直到今天,二次余数扩散板的产品广告从未在《音响论坛》杂志上间 断过。

    再来看看我们这里对于听音环境认识与处理的现况,我个人认为:我们对于音响器材及其搭配方面的认识与驾驭的能力是“与时俱进”的,然而,对于室内声学的认 识和理解方面(也就不要谈具体的实施应用了),却还大都停留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的水平。为什么?主要还是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有关听音室声学的观 念与概念。

    我个人平时非常注重和强调“观念与概念”这个问题,因为道理很简单:你连该不该去做某件事情都还没有彻底搞清楚的前提下,那怎么有可能会把这件事情给做好、做到位呢?

    一流的指挥和乐队只能借助于一流的演出场所,才能达到一流的演出效果。两者缺一不可。同样,一流的音响器材与搭配,也只能借助于一流的听音环境,才能会有一流的音响效果。两者也是缺一不可。这就是一个“观念”问题。

    基于此,听音环境与音响器材之间也讲求“搭配”;或者说,听音室其实就是“高级”的音响器材,对于听音环境的投入和投资,实际上就是对音响器材的投入,自 然,回报也是很大的。反之,在一个没有经过声学设计和处理的听音环境中,一流的音响器材与搭配,充其量也只能发出二流的音响效果。很可能,音响器材的真正 潜质在还没有完全被发挥出来之前,我们已经把它给淘汰掉了。这也是一个“观念”问题。

    只要先树立起了这个“观念”,具体怎样实施那就是一个“概念”问题了,前面的“环境处理原则”对此已讲得很清楚了。

    段先生去我的听音室听过音响音乐以后,他当即也下了一个决定:马上就要购买“夜莺”音箱到位后,他发现:一流的音响器材与搭配并不能保证会发出一流的音响效果。随后他也决定要对他的听音室做一番设计和处理。
 
    郑女士去我的听音室听过音响音乐以后,她非常爽快地就决定购买ECI-3功放与“夜莺”音箱。至于听音室设计处理一事,她曾先后反复过数次。但终究忍受不 了“一流音响器材二流音响效果”这样的一个事实,最后也对她的听音室进行了专业的、又是非常女性化的设计和处理。

    从这些事例当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一个经过声学设计和处理的听音环境中,是好的音响器材,其表现将会变得更加优秀——这也是“夜莺”音箱为什么会受到我 周边同事好友如此喜爱的原因所在。同样,发烧友只要是在一个经过声学设计和处理的环境中听过音响音乐以后,或许今后再也不会对听音环境的设计和处理不屑一 顾了——否则,一流的音响器材与搭配最多只能发出二流的音响效果。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松香味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611 积分:4129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6-3-23 18:06:06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4-9 21:26:33 [只看该作者]

想更多的听到音响器材本身的声音原貌,就要减少二次混响的时间,这样必须要加大“吸收”的使用比例和数量。

个人认为,这句话才是正确。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