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楼论坛信息发布区行业动态室 → 南大声学创建者、中国声学奠基人魏荣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介绍<一>


  共有534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南大声学创建者、中国声学奠基人魏荣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介绍<一>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紫金山天文台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48 积分:4023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10-31 17:21:35
南大声学创建者、中国声学奠基人魏荣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介绍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1-17 14:15:13 [只看该作者]

本文是为了献给南京大学声学专业创办者、中国声学事业奠基人之一魏荣爵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即将到来的90华诞的纪念文章

魏荣爵,1916年生于湖南邵阳。1937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任该校研究员。1951年,魏荣爵回d祖国,投身祖国的科学事业。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信息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信息物理系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魏荣爵教授是我国物理学著名学者,声学事业奠基人之一。1951年回国后,他除担任南京大学核物理、电磁喾数理方法等课程讲授外,还金陵大学兼授声学方面课程。1952年担任南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直至1984年。在此期间,他一面致力于物理系学科建设,培养人才,一面积极创建科学研究基础,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他在南京大学建立了因内第一支声学研究队伍和声学实验室。他的科学研究成就遍及物理声学(包括大气声学、分子声学、非线性声学、声光效应、微粒声学、超声物理、低温声学等)以及建筑声学、语言声学、 电声学等方面。他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并, 由他组织及指导编译的有莫尔斯(P·M·Morse)的《振动与声》、 努特生的《建筑中的声学设计》等经典著作,以及近年来发展迅速、跨学科的国外畅销科普读物《混沌学》。1956年,他受国家科委聘请为12年科学远景规划物理组员之一,参与国家远景规划的起草工作,嗣后又参加首都国庆工程间质设计及1962年的国家十年科学规划等。
他并为部队和企事业科研和生产方面解决了许多声学技术上的难题,为兄弟院校单位培训声学进修教师,协助兄弟单位建立和开展声学工作。他所领导的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现已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亲自领导的非线性声学研究成果,于1985年和1990年分别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他的科研成果“声波在水雾中传播特性的研究”荣获国家1989年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于1954年在南京大学首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声学专业,开始培养声学本科生,1956年招收研究生,开始培养高层次的声学人才,1978年,教育部批准建立声学研究所,魏荣爵教授任所长,以后又成为博士点。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声学人材,桃李满天下。1957年他应邀讲学等国际学术活动遍及欧美各国,如1979年即应聘为美国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客座教授,嗣后在美国10余所著名学府讲学,加强了我国声学及物理学研究的国际影响。
 魏荣爵教授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在声学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着,在许多领域内取得了显著成就。
(1)大气及微粒声学方面
在加州大学学习期间,他的导师努特生曾在实验上发现低频声波在水雾中有反常吸收,这一发现与1942年一位德国物理学爱理论预言的趋势一致。魏荣爵首先引用分子的弛豫吸收的概念修正了这个理论,即认为声波导致气液两相转换是使声能耗散的原因,并从新设计的实验中来验证理论,学位论文完毕仍遗留一个水雾参量精确测量的难题,经过一年多努力,尝试多种测试方法,终于基于当时核物理发展不久的闪烁计数器等到启发,设计出雾滴计数器,为解决这一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样原理和类似装置恰是当前用于超净实验室的含尘计数器)。魏荣爵教授有关这方面的学术论著曾多次被国外书刊引证,称“奥魏理论”。1979年他应邀在美国声学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上作有关专题报告,该报告总结了近30年来这项研究的进展,排除异议及存在问题( 该文载入美声学杂志特邀总结性论文,JASA 1981),80年代中后期,他从理论和实验上探讨了含超小雾滴空气中声传播规律,得出适用于各种粒度及频率水雾声传播吸收的普遍公式,该成果从理论和实验上都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居世界领先地位。最近美国出版的“应用物理百科全书”中,他的80年代拳研究成果被收录于“大气声学”一章,用于阐述水雾的形成和消散机理以及相应的测定方法。由于在水雾中声传播特性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绩,荣获198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还指导封闭空间的声波消雾(南京大学学报,1963年)、气悬微粒在声场中的相互作用的力和声凝聚机理以及悬浮液中声传播特性等课题的研究,所获得成果引起声学界和气象学界的高度重视,如已故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教授曾表示相见恨晚。中央气象局及云南气象局约请教授到云南白族自治州实地观测“土炮消雾”,从而对声波影响的局限性和可能性作出科学论断。
(2)语言声学及信号处理方面
 魏荣爵教授虽然早年就注意语言学,但以之与声学联系则是他出国期间的事。1948年,他曾组织加州大学国内留学该校的同学做了多次清晰度测验(UCLA 物理系研究报告,1950)。回国后陆续开发汉语清晰度、平均功率谱、 混响性质、京剧戏曲语言等工作,对国内语言学界及声学界开展有关研究起了带头作用。他所提出的“汉语混响性质”(东德德莱斯登国际建筑与房屋声学会议论文, 1957)引起与会代表的浓厚兴趣。1956年, 他首先提出的用语噪声测量汉语平均谱的方法,与匈牙利声学家Tarnoczy同年提出的方法不谋而合,该方法与结果在国内建筑物理学会(1959)、全国物理学会(1963)报告及发表(南京大学学报, 1959年,物理学报1962),近年来在此基础上他又提出识别发音的一种新方法(物理学学报,1978)。结合生产和国防部门的需要, 他和他的学生提出噪声对汉语语言通信的掩蔽影响(美国声学学会50周年学术会议报告,1979年,国际IEEE 声学—语言—信号处理会议,1980)、应用电脑在这类背景中提取语言信息(声学学报,1982年;第一届国际声学会议报告,1983)的方向, 后者使语言信号自理成为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新方向之一,从而推广至其它课题组对电脑应用的注意。1958年,在他领导下试制成的“可见语言仪”是将语言变成图像,在我国一次成功的演示,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推动了我国实验语言学的开展。
    
(3)建筑声学与声学方面
 
    魏荣爵教授曾协助他的导师努特生撰写《建筑中的声学设计》一书时进行一些计算,回国后协助同济大学翻译该书。1954年-1956年建立国内第一个消声室和混响室。1954年参与了福建前线部队广播用的远射程扬声器的设计,效果达十公里,受到有关部队来函表扬,全国各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报导其事。1956年,声学组为上海电影制片厂及译制厂录音棚、文化广场及同济大学新建大教室等测试了音质,并在同济大学作了“建筑声学的发展趋势”的报告,前此并应约写过普及文章(物理学报,1954),首先对国产吸声材料及吸声结构进行测量(物理学报,1957年,1963),推动了我国吸声材料工业的发展。1959年, 魏荣爵教授在民主德国举行的国际声学会议上所发表的“多层媒质中声传播的矩阵解法”(全文载于民主德国《电声与电技术》),引起与会苏联代表安德里耶夫院士等很大兴趣,并邀请魏访问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进行学术交流,为中苏声学工作者互访打开了渠道。1963年,魏荣爵教授在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 对苏联学者所提出的所谓确定厅堂音质的“单一参量”提出否定评论。1964年,南京大学声学楼中大消声室建成,无论体积与声学性质均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十年动乱”,实验室工作处于停顿状态,然而该消声室酚醛玻璃棉尖劈是经过精心测试设计的,当时全体声学专业师生均参与了安装工作,至今保持原有性能。他还曾提出瞬态特性是评定扬声器音质的一个重要参量,得到四机部有关研究所的重视,而南京大学曾试制成了第一台瞬态测试仪。
 
(4)分子声学方面
 
    1954年,魏荣爵教授在结合远射程扬声器设计的同时,设计了一个直径为一米的铁球,在球心激发向波,同时改变球壳内的含水汽量以测量声波衰减和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该成果曾作为建国十周年声学成就之一(《科学通报》, 1959)。七年后美国声学家C·M·Harris 才发表从类似设计所取得一系列的结果。1957年在他的指导下,开始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的工作,苏联分子声学家N.r米哈依洛夫对当时他所指导的采用光的拉曼散射及自动记录声传播衰减的方法极感兴趣,而这一装置曾澄清了当年苏联声学家对乙酸乙酯等溶液超声弛豫吸收单峰双峰的激烈争论,因而60年代初期他收到苏联分子声学学术会议主席诺斯德列夫的邀请函,此时,在他领导下,有过硫酸镁的超声吸收理论计算,实验测脉冲干涉仪等三套装置均已完善。1964年,因接受国家重点项目用超声研究“固体能谱”的任务,遂由液体而转入固体,由分子而进入更深层次的物质结构研究,这方面探索,由于“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取而代之的是生物超声及地声学。
 
(5)微波声学方面
 
    1972年,我校声学研究工作逐渐恢复,此时,国际间在60年代中期兴起的微波声学特别是声表面波(SAW)及有关器件的研究已进入高潮。 为了国内电子工业的普及并赶上国际水平,魏荣爵教授和他的学生认真做了这方面的调查研究( “物理”1957),并积极开展这方面研究工作,至1978年, 这方面研究已成为声学研究所四个主攻方向之一,其中包括声光及光声效应,光声显微镜等。至今以声表面波器件为主要课题的超声,电子学所取得的成果为世界所瞩目。80年代,魏荣爵教授又继续倡导光声效应和光声成象的研究,其中有些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6)非线性声学、声学分岔、混沌及孤子等方面
 
魏荣爵教授早在50年代就注意到大振幅声波传播时的非线性问题。他仔细观察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多次提到“80年代是非线性时代”,充分预计到非线性声学的重要性。在他的指导与下,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开展了多项非线性导撑的研究,如长波导管中声与声的相互作用,生物媒质中非线性参量、声悬浮、超声与固体中位错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等。魏荣爵的研究组对非线性振动系统导致分岔和混沌现象作了大量物理实验测量和理论研究,已取得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引起了国际声学界的重视。目前,该研究组正从事两个非线性课题的研究,已有迹象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用超声速流及激波导致过冷水雾冰晶化也是他的主要研究课题,在应用上与人工控制天气有密切关系。魏荣爵教授领导的非线性声学研究成绩斐然,曾分别荣获1985年度和1990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一等奖。 在2.17°K以下的液氦变为量子流体,其中可以传播多种模式的声波。 1979年,美国低温声学专家鲁德尼克应邀来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讲学,其后,我校声研所逐步开展低温声学和量子声学的研究。魏荣爵教授曾指导研究生从事氦4 中第14声的实验研究,所取得成绩曾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报告。曾和非线性声学发生联系。 魏荣爵教授认为与物理学各个分支相比较,声学是“外在性”最强的分支,就是说它渗透到其他分支以至物理学以外的基础和技术科学内部。声学对应用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特别是立即见效的应用的贡献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声学中如广播和通讯技术已是现代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对社会的影响,国防的贡献都很大。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魏荣爵教授领导的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将声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密切相结合,解决了科学技术中的许多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仅从1980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重要论文就达200余篇。在语言声学、电声学、噪声控制、微波声学、光声学、 生物声学和检测声学等方面,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
 魏荣爵教授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成就卓著,而且在从事教学、培育人才方面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以往学生中有不少是成绩斐然的英才,如朱光亚、邹承鲁、郭少信、戴元本、章综、经福谦、张淑仪等人均是中科院院士。近年来他指导过的研究生在美国学习期间,在低频振动水槽里发现声学上的非传播孤子,这是迄今科学家们在理论上一直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7 14:34:34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xn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93 积分:197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5-11-4 13:54:18
  发帖心情 Post By:2005-11-17 14:30:55 [只看该作者]

佩服,前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