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泊尔在2014-03-15 16:03:49的发言:
既然能通过信号处理来改善,我更加不太相信声阻塞。发烧友圈流行过一种CD,好像是什么黑金24K之类的名词。听起来声音也确实跟普通CD不一样,虽然我到现在没搞清楚它到底处理了哪些信号成分,但我相信它一定是对信号进行了某些细节成分的处理。所以出来的声音都带有某些特别的共性,而且用的录音都是比较轻松的人声慢唱(没有快节奏的音乐),伴奏一般也是比较简单、轻松类型的。说实话,我不喜欢这些录音,虽然细节特别丰富,但给我感觉太假。
在这里说话总是感觉很累,很多事情应该是一点即通的,可偏要1、2、3的从基础讲起。我这里有大量测试相关的图片,可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传不上去,所以只能凭嘴说。
听一段音乐,产生声阻塞的结果是波形包络线有向下衰减趋势,就好像一组连续正玄波,包络线本应该是平的,可是在储能器件后面产生的结果是逐渐缩小的。就像我前面说过的滤波电路,开始的一瞬间滤波电容上面,没有储存电荷,有很大电流通过,随着储能的延续,电容器上面电压逐渐升高,电流也逐渐减少,而且导通角也缩小了。其结果是,原本输入的是连续正弦波,相对应的电流包络线应该是一条平线,可是由于电容的储能作用,使得电流包络线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衰减的。
功放电路不会像整流电路那样只有半波的极端失真情况,包络线也不会衰减的那么快,只有在较长的信号延续(例如人声的托腔,有时会延长几秒到几十秒,器乐中的管乐,还有贝斯的共鸣时间,都可能出现数秒的情况)才会有明显的衰减情况。既然声阻塞有造成包络线减弱趋势,在进行信号处理时,就可以改变包络线的形状,以补偿这种衰减趋势。
信号补偿方式尽管有效,但不是最佳方式,只能说是一种不得已。只是可以借用这种方式让人们听到阻塞程度轻一点的声音是什么样子。
就在昨天,这里有组织了一个专门市场验证,有数位专家参与,用包络线补偿方式的改良信号源去试验多种不同的音响,结果证明市场上的被测音响百分之百的存在阻塞情况,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最终结论是专业音响类效果最显著,也说明问题最突出。这也很容易理解,经常听各种音响的人,都共同感觉,专业音响在干涩程度上多于其他类型(Hi-Fi或KTV)。
。。。。
不再说了。
一部分专业人士认可与不认可都无关紧要,哥白尼说地球是围着太阳转的,可是那个年代没人信,结果怎样?地球依然围绕太阳转,不会因为没人信就不转了?何况现在只是一小部分人不认可,有何关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03-15 18:47:42编辑过]
“就在昨天,这里有组织了一个专门市场验证,有数位专家参与,用包络线补偿方式的改良信号源去试验多种不同的音响,结果证明市场上的被测音响百分之百的存在阻塞情况,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最终结论是专业音响类效果最显著,也说明问题最突出。这也很容易理解,经常听各种音响的人,都共同感觉,专业音响在干涩程度上多于其他类型(Hi-Fi或KTV)。”
大师,专业问题我也不多问了,我怕您专注的领域太超前,我脑子笨,听不懂,我就想问问,“这里”是哪里?“数位专家”都是谁?“市场上的被测音响”都有哪几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