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的这个帖子很不好回答,几次想写点什么,几次又停下来了。果真要一一回答,恐怕要比LZ的话还要多。最后,还是想到哪说到哪。音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这个提法好像不太规范,因为任何东西都没有终极目标,随着人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一些东西的目标也会不断地修改,今日制定的目标,兴许明天就被推翻了,又产生出来一个新的目标。。。
我所理解的是,音箱的目标(或称希望的性能指标)是多元化的,不同的音箱种类,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不同的特性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借用一句商业用于,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
例如:对于分散共声的公共场合的吸顶音箱,希望其散射角越大越好,低频的延伸不是主要的,100HZ左右就够用了(给人以天外来音的漂漂感受才好),动态范围不用很大(有三五瓦就够了)。。。;而集中供声的线阵似乎反过来了,它的要求是垂直散射角要相对小,以取得片状声束,使得近场和远场的声压级相对平衡,对低频的追求很迫切,通常要设置专门的低音通道以求补偿,动态范围也很大。。。。;散射角要求最小的是定向音箱,几乎是在现有技术所能达到的最小散射角才好,希望站在音箱下面才能听到,离开了一个小小的范围就听不到了才好。。。
看看,一个散射角,就引出了这么多话,方面面都说说的话,话题会有多么长。
就听觉效果,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侧重面。
用于会议的,可懂度是最主要的,其次是音场均匀度。不能坐在有的位置吵得慌,其它位置听不清。语音的主要成分是中音,对音箱的中音很苛求,但是不能没有高音,高音缺了,会影响到清晰度、可懂度。低音则不太重要,能达到100甚至150HZ足已。
用于影片伴音的,音域宽度极其重要,因为要通过音响系统烘托气氛,音域太窄效果出不来。由于有语音对白,可懂度也不能不重视。而表现器乐质感的的部分要求不像Hi-Fi那样苛刻。
用于KTV的,首要的是演唱者感觉轻松,为了满足业余“歌手”的音域缺陷和浑厚缺陷,最好有点夸张(特别是高音段,用音响“帮助”业余歌手往上“拔一拔”),最早的KTV音箱是一只高音,后来增至两只,四只,甚至6只(近期钱柜歌厅)。高音的增多,不能仅看成是高音幅度的增大,太大了会产生回授而自激,多高音所营造的实际是一个声干涉场,飘在半空中回荡(KTV音箱几乎都是吊装的)。这种情况实际是一种人工失真,在通常的音响系统中是缺陷,这里变成了杀手锏。
用于听音乐的音箱,恐怕是LZ最想表述的。听音乐的音箱特别是听严肃音乐,对音箱的要求最高,这是因为苛求的方面相对多,苛求的越多,成本就越高。音域(频带宽度)越宽越好,细节表现(解析力)越高越好,清晰度越高越好,音色越美越好,听感越轻松越好,还有临场感等等。。。。这里没有用标准的主观评价术语,意图是,标准的术语也仅仅是提炼出来的部分方面,不是人们希望的全部。
由于听音乐苛求的太多了,往往反而达不到,于是又做了划分。有突出高音部分的(书架箱),有突出中音部分的(全频单元音箱),有突出音场范围的(落地箱)。大多数情况,鱼和熊掌不能同时兼顾。到头来还是不同的音箱适用于不同的对象。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听音乐有两种争论了几十年的衡量方式:
一种方式是高保真,也有用高传真提法的。由于音箱只是整个系统的一个局部,用高传真恐怕更合理。这里要纠正LZ的是,高传真不是还原原始录音现场效果,因为录音现场常常只是音乐的半成品,声像定位和一些音乐元素都是后期制作加进去的,是录音师的二次创作。相对准确的说,应该是录音棚的监听效果还原。也仅仅是相对而已,因为监听音箱也是有局限性的。
另一种方式是基本保真+音箱风格的衡量方式。这种方式是赋予音箱一些特定风格,甚至把音箱看成是一件乐器所表现出来的某些音色在原始作品中并不存在,通过这只音箱重放,就凭空产生了。
综上所述,在一只音箱上面同时满足各项目标其实很难很难,宏观的说,甚至根本无法达到,因为目标之间常常是相互矛盾的。
在工程实践中,大多是通过多只不同的音箱,进行必要的组合,然后通过周边设备进行调整。所谓音箱的好坏,最终只有两个字“品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