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 世界电声看中国, 中国电声看珠三角, 这些话语让我这个刚入行毛头小子着实激动了一阵子, 现在想来, 或许对我说这话的前辈忘记加上"制造"二字吧.而当时我们激动的也无非是:我做了JBL, 我做了JAMO,我做了XXX...... 而"工程师"之间吹嘘的也无非是:我COPY了一个XXX品牌的产品云云....... (我加了引号, 请在座真正的工程师就不要拍砖了). 入行近十年, 看着多少企业从无到有, 由小变大, 却不成想这么快我就看到了从大到小, 甚至于由小变无, 人说十年河东, 十年河西, 难道真是有个"十年之痒"不成. 为什么? 究其根本, 就是因为我们的产品基本没有附加值, 我们的利润其实只是我们农民工兄弟们的剩余价值!!!!!!当然,也包括在座各位的剩余价值.
曾经有一个台资厂的销售经理如是说:没有100%毛利的订单我是不会接的, 前一段时间我再碰到他时, 他正在为差5%达不到客户目标要不要接订单发愁, 不可否认, 还是也有一些公司境况不错, 正处在发展上升阶段, 但目前AUDIO企业在大幅下滑是不争的事实, 至少OEM为主的企业如此, 听说在浙江这样的企业更比比皆是,其中一些已然濒临绝境, 其中也包括曾经非常风光的企业. 记得当年有一些企业为了做OEM, 对自己的品牌遮遮掩掩, 甚至于后来干脆放弃, 一心一意做OEM, 其中也包括一些业界大腕. 可喜的是, 已经有不少企业意识到了这一点, 正在转型, 尤其是在近两年, OEM的价格压力已经使一些人清醒过来, 转向自有品牌, 自主开发.
当然, 培育一个品牌其难度可想而知, 目前应该说还没有一家做成功的(HIVI不知道算不算呢?), 而为什么不成功, 因为我们没有自已的核心技术. TANNOY的号角, KEF的点声源, B&W的KEVLAR, 可以说每一家都是依靠独门绝活扬名立万的(这里不谈这些卖点的实际意义). 但核心技术则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 材料, 基础理论, 我们在很多方面并不落后, 只是没有很好的商业应用而已. 反观国内, 静下心来做这些研究的人有多少? 没有这些基本的技术作为基础, 商业推广又拿什么来炒作??? 坛子里的应该聚集了当今电声业界, 学界的许多精英, 请问在你们这个圈子里有多少人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呢? 俺认识一位南大校友(刚入行时给过我很指点), 现在自己创业, 圈内却反映这位仁兄的工厂的开发水准并不怎么样, 不是这位仁兄应该的水准, 后来偶遇才知道, 太多的其他杂务, 反而技术方面却给忽略了. 如果我们的大工程师都这们去创业, 怎么可能做出好的企业.(听说现在他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情况大有改观) 加之最近听说的几件事情, 我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 这个圈子是不是有点太功利了一点呢??!!!!!!
小弟是做销售的, 工科出身, 糊过几天喇叭, 却发现在做推销的时候只能把镀铬等外观, 至多也是什么功率可以到XXX什么的作为买点. I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 俺们一帮哥们可以用一堆复杂的公式加上令人信服的测试图表作为卖点, 把那些所谓的国际知名品牌唬得心悦诚服, 想来收购, 俺们却不买账, 决心做自己的品牌.......(KAO, 这不是BAIDU吗?)
中国电声需要自己的核心技术, 中国工厂想要真正参与市场也需要核心技术, 中国民族品牌要想成功也必须依靠核心技术. 借邓爷爷的一句话结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PS.: 小弟不是学电声的, 不做技术也有好多年, 也许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先在这里给各位有礼了, 最近在装修房子, 是要点砖, 但不要拍得太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