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看了水仙DX的振幅计算公式,与书上公式结合,很有心得!!
曾经也做过一些振幅计算,但一般都是理论计算结果大于实际,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是理论计算时,Bl是不变的,而实际情况是当音圈运动时,随着音圈离开磁场,BL越来越小,不能提供足够的策动力导致的。
但是最近却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理论计算的低频位移居然超过了实际位移,当然在这一段的失真也比较大,对于这种情况,我有点想不通了,还请各位DX指教。当然我公式不可能用错,这点我还是有信心的
看了水仙DX的振幅计算公式,与书上公式结合,很有心得!!
曾经也做过一些振幅计算,但一般都是理论计算结果大于实际,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是理论计算时,Bl是不变的,而实际情况是当音圈运动时,随着音圈离开磁场,BL越来越小,不能提供足够的策动力导致的。
但是最近却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理论计算的低频位移居然超过了实际位移,当然在这一段的失真也比较大,对于这种情况,我有点想不通了,还请各位DX指教。当然我公式不可能用错,这点我还是有信心的
各位,真是不好意思,上面说错了,应该是这样!!!!!!
但是最近却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理论计算的低频位移居然小于实际位移,当然在这一段的失真也比较大,对于这种情况,我有点想不通了,还请各位DX指教。当然我公式不可能用错,这点我还是有信心的。
你理论计算是怎么计算的? 水仙给得那个只是算振动系统的模型公式, 实际的喇叭是振动系统与电路系统混合的,电动力实际传到纸盆上去的最后还剩多少?
如果你用电力声类比算出来的理论值超过了实际位移,那才值得惊讶一下.
你的问题.1."套公式"的算法本身就错了.2.喇叭的振动非线性方面带来的一些影响,不过是次要原因.
回国明DX
电力声类比和水仙的公式我都用过,结果是一样的,其实水仙那个公式就是从类比图中推出来的,具体的推法我不就发了。
电动力在低频时还是可以传送到盆上去的(2inch单元,100~400Hz),
还有,国明DX,我的结果是测试的位移大于了计算的,不是计算大于测试的,是我粗心,发贴时发错了,在二楼我改正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好,满足你要求,上个MLSSA图,音盆有效半径23.5mm
至于我的计算和使用类比线路,都说了我很有信心,这方面不可能出错,测试过程也没问题。我想问的是大家有没有遇见过这样的问题。
我算了一下,输入1W功率时,振幅最大值越0.66mm,位置在170.6Hz处.
你用什么工具测的?KLIPPEL?
楼主再说明一下测试功率和估计能承受的功率,以及音圈卷宽和华司厚度等.
我计算了一下,10W的振幅为1.6mm(应不会有10W的), 1W的振幅跟国明算的差不多.
咦!!知春兄,你怎么算出来的?我算出来是2.08mm,用的是:
[1.4142*((10*3.46)^0.5)*(2.13/3.46)]*[0.357*0.98^2/(0.98^2-0.25)^0.5]
楼主出完题又开溜了.剩下一帮人在猜哑谜.且神神秘秘的,用什么仪器测振幅也不肯说,就算你的设备好难道还好得过KLIPPEL吗?
楼上的两位为什么要用10W来算? 楼主那喇叭到不到得了10W还是问题.应该是没有的.
看了水仙DX的振幅计算公式,与书上公式结合,很有心得!!
曾经也做过一些振幅计算,但一般都是理论计算结果大于实际,对于这种情况,我认为是理论计算时,Bl是不变的,而实际情况是当音圈运动时,随着音圈离开磁场,BL越来越小,不能提供足够的策动力导致的。
但是最近却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理论计算的低频位移居然超过了实际位移,当然在这一段的失真也比较大,对于这种情况,我有点想不通了,还请各位DX指教。当然我公式不可能用错,这点我还是有信心的
还是碰到这个问题,公式计算都是默认BL恒定的,而实际BL随位移是逐渐减小的
在这一瞬间状态下时,理论计算振幅是比实际大还是比实际小,应该与此时驱动力提供的是向上驱动力还是向下的阻止力有关(?),如果是向上驱动力的话,最大振幅应该变小,如果是向下阻止力的话,最大振幅应该变大,请指正
呵呵,国明DX真是急啊,昨天下班了,不方便上啊
我上个图,是我计算的位移曲线,1W
单元上级板厚度4mm,音圈卷副7mm
测试仪器不是我不愿意说,而是比较落后的测试方法,说了难为情,是通过一个垂直位移的测量装置,先让装置探头接触平衡位置时(单元不接电流)防尘帽,记录下垂直位置,移开探头,然后通电流后,再让探头正好接触帽子,记录位置,结果就得到,但是结果我认为还是可信的。
测试的时候,发现,最大位移不在170,虽然计算是这个结果,而是越往低频,位移越大,在100Hz时位移有1.2mm。在400Hz后位移量和计算的相符合。实际测量失真曲线,也是在200-400这一段比较大,400后比较小,曲线如下。扫频从200开始
哦,你模拟的输入电压是多少呢?5.88V吗?
呵呵,国明DX真是急啊,昨天下班了,不方便上啊
我上个图,是我计算的位移曲线,1W
单元上级板厚度4mm,音圈卷副7mm
测试仪器不是我不愿意说,而是比较落后的测试方法,说了难为情,是通过一个垂直位移的测量装置,先让装置探头接触平衡位置时(单元不接电流)防尘帽,记录下垂直位置,移开探头,然后通电流后,再让探头正好接触帽子,记录位置,结果就得到,但是结果我认为还是可信的。
测试的时候,发现,最大位移不在170,虽然计算是这个结果,而是越往低频,位移越大,在100Hz时位移有1.2mm。在400Hz后位移量和计算的相符合。实际测量失真曲线,也是在200-400这一段比较大,400后比较小,曲线如下。扫频从200开始
测位移要保证电流恒定, 如果你测试时馈给的电压不稳定那么会出现频率越低振幅越大的情况, 因为输入低频时输入功率大了,测的自然就不准
不好意思,前两天周末,没有上,帖子都沉了
回下初哥:有效电压2V,因为按照1W功率
不过对于到底该用恒流还是恒压测试,我还真是得好好想想,我用的是恒压,多谢多位DX的提议,我最近会重新测试一下,到时候会把结果贴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