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支持!
磁感应密度Bg的测量方法有两种:一是用带超薄霍尔探头的特斯拉计(高斯计)直接测量;二是用带标准线圈的韦伯表(磁通表)测量磁通φ,然后换算成磁感应密度, Bg =φ/S,这里的S为标准线圈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的有效面积。
建议首选第二种方法,很精确.
1.1 磁路设计的目的与方法
磁路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给定磁体规格(已知材料性能和尺寸),设计出磁路结构,使其工作气隙磁感应密度Bg值为最大,Bg值的大小对扬声器的灵敏度及电气品质因数Qes影响很大;二是给定Bg值,设计出磁路结构,使所用磁体尺寸为最小,从而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
磁路设计的方法有多种,这里采用的是经验公式法。
1.2 磁路设计基本公式
Kf*Bg*Sg = Bd*Sm (1)
Kr*Hg*Lg = Hd*Lm (2)
相关说明如下:
Bg: 工作气隙中的磁感应密度
Bd: 磁体内部的磁感应密度
Sg: 工作气隙截面积
Sm: 磁体截面积
Kf: 漏磁系数(总磁通与工作气隙磁通之比)
Hg: 工作气隙中的磁场强度
Hd: 磁体内部的磁场强度
Lg: 工作气隙宽度
Lm: 磁体高度
Kr: 漏磁阻系数(总磁阻与工作气隙磁阻之比)
这里所有单位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即千克、米、秒制。
1.3 一些参数的选取与设定
对于内磁结构的磁路:
导磁板厚度:Tp = 5*Lg
导磁板直径:Dp = 4.1*Tp
对于外磁结构的磁路:
华司厚度:Tp = 5*Lg
中柱外径:Dp = 4.3*Tp
华司外径 = 磁体外径-磁体厚度/2
Sg =π*(Dp+Lg)*Tp
Bg =μo* Hg (3)
μo = 4π*10-7 H/m为真空磁导率.
根据磁体材料退磁曲线和最大磁能积曲线,可以确定最佳工作点的Bd和Hd值,在此工作点,磁体体积最小(给定Bg值时),工作气隙中的磁感应密度最大(给定磁体尺寸时)。
Bg2 = (μo*Sm*Lm*Bd*Hd)/(Kr*Kf*Sg*Lg) (4)
用上面说的这一套套就能算出磁路了? 能否贴个例子见识一下?
我算了一天都没算对. 最后发现你抄的原资料出处的作者自己书上给的例子都算错了.
垃圾贴子.
用上面说的这一套套就能算出磁路了? 能否贴个例子见识一下?
我算了一天都没算对. 最后发现你抄的原资料出处的作者自己书上给的例子都算错了.
垃圾贴子.
感谢"水仙"的事例,用EXCEL表格几分种就算出来了,还需要国明此等高手算一天?
这个资料编写于1990年,谁抄的谁的资料你知道吗?
有限元分析所用材料的规格?
实际测量一下磁路的Bg值就知道了,也许台湾阳光测试仪所测结果都是偏高?还是最大值?
KfBgSg=BmSm,
要命的是Kf,资料上说Kf在2到4之间,已经差了两倍,Kf两倍的误差放到Bg上就是100%的误差,
并且Kf是不是在2--4之间鬼才知道,说不定是2到10呢.不是说公式不对,是不符合实用,用这种
公式我曾算出外径80x40x15mm的磁体(Y35)就可以得到1.2T的磁束,有点常识的就能明白这可能吗
哈哈,国明道长,原来您是在用FEMM啊,PFPF....
有几个问题要请教您一下....
第一张图,也就是0.8...T的那个,您的取值点是在哪儿?据我所知,就算您是在磁隙内部取值,靠近导磁柱那边B的数值相对比靠近华司板的空间的稍微高的。另外,您的红圈是不是圈错地方了?偶认为取B r那个数值才准确一点。当然,如果您认为您的磁隙的磁场是完全均匀兼垂直于音圈绕线方向的话
另外,您的磁路装配的工艺的确高超,居然磁钢和T铁板、华司的贴合是如此的紧密,连一点点的缝隙都看不出来。起码在您的效果图里面偶看不到有间隙.....不晓得道长平时是如何对待这个装配间隙的?0.0001?还是0.05mm?
再多嘴一下,最好提示一下磁钢的等级、板材的材质,这样才好比较
盼复,谢谢!
偶不才,还是得要劳烦您一下,
偶没说两边高,只是说由导磁柱到华司内壁这个区域,B的值是渐变的。不要误会
没缝隙的话,请教一下您的边界条件如何定义?特指磁钢+钢铁混合面?谢谢。
磁钢设定...上个磁钢的B-H数据点来看看:)
如果FEMM是垃圾软件都比经典公式准确的话...岂不就是!◎#¥¥#%◎¥……%#
哎,郁闷.....
问题是,我现在质疑您老人家的质疑是否合理啊。偶不才,也模拟了一个,而且是按照您的理想状态(无缝隙)模拟的。
超过1T,算上缝隙的误差,还是觉得1T左右比较合理。所有才有上面的疑问。
所以才会请求DX提供一下具体的模拟的条件,之类的。
如果您觉得我是无理取闹的话,那得,您也搞块磁钢糊糊,大家一块糊~~呵呵。
毕竟实践出真知
问题是,我现在质疑您老人家的质疑是否合理啊。偶不才,也模拟了一个,而且是按照您的理想状态(无缝隙)模拟的。
超过1T,算上缝隙的误差,还是觉得1T左右比较合理。所有才有上面的疑问。
所以才会请求DX提供一下具体的模拟的条件,之类的。
如果您觉得我是无理取闹的话,那得,您也搞块磁钢糊糊,大家一块糊~~呵呵。
毕竟实践出真知
你模拟了, 你是怎么模拟的? 把磁钢内部的B值测量值贴出来, 我是贴出来的,磁钢内B值在2100左右.
0.85-0.9T才是正确的模拟值, 你模拟个超1T的,实际才测个0.95T就是问题!
我们做个比较.
1.我模拟出0.85T做个样品一测有0.9T
2.你模拟出超1T最后一做样品才0.95T,
表面看来你高是吧? 但是我的样品质量超过我的预期设计, 而你的样品达不到你的期望设计.,
到底谁的开发水平高一些?
你模拟了, 你是怎么模拟的? 把磁钢内部的B值测量值贴出来, 我是贴出来的,磁钢内B值在2100左右.
0.85-0.9T才是正确的模拟值, 你模拟个超1T的,实际才测个0.95T就是问题!
我们做个比较.
1.我模拟出0.85T做个样品一测有0.9T
2.你模拟出超1T最后一做样品才0.95T,
表面看来你高是吧? 但是我的样品质量超过我的预期设计, 而你的样品达不到你的期望设计.,
到底谁的开发水平高一些?
原来所谓“高手”是这样子造就出来的啊?预计目标后退20%,而后样板实测比目标值提高10%,呵呵,没错,是超过目标值了。这点不容置疑。可是这个和大街小巷的通街降价有啥区别?先标高单价,再打折90%?
看来偶将来也可以当个水平高点的野兔了,承教....
可惜,偶还是想脚踏实地好点,继续做我的低低手先。
BTW:好像由始至终我都没有拿偶的水平来和任何人比较的,偶是有自知之明的。呵呵..
无论如何,还是承教了..
你模拟了, 你是怎么模拟的? 把磁钢内部的B值测量值贴出来, 我是贴出来的,磁钢内B值在2100左右.
0.85-0.9T才是正确的模拟值, 你模拟个超1T的,实际才测个0.95T就是问题!
我们做个比较.
1.我模拟出0.85T做个样品一测有0.9T
2.你模拟出超1T最后一做样品才0.95T,
表面看来你高是吧? 但是我的样品质量超过我的预期设计, 而你的样品达不到你的期望设计.,
到底谁的开发水平高一些?
而且我敢说,按照您先前的预计工艺去假设,如果你模拟出来是0.85,那么您作出来的样板不会超过0.85。
您的第一点假设是否成立,很成问题。呵呵。引用您的言论:有了胶水层B值降落得更大....大伙儿自个去想、去验证了。
至于第二点,这个我不予否认
余下的那些就....哎,不反驳了。默认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