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普通的两分频书架箱子低频常常可延伸到50Hz,甚至42Hz或更低的频率;对还原人声和绝大多数乐器来说已经基本足够。只是如果要求一只中低频单元去承担42Hz~4000Hz频率段的还原,实在是有些苛刻和困难。
因为低频能够延伸到42Hz的扬声器单元,往往不到2000Hz指向性指标就开始恶化了,同时频响曲线平坦度也会明显下降,失真也将明显增加,很难承担高到4000Hz频率良好还原的任务。为了保证获得较好的频响曲线平坦度、指向性指标和减少失真,常常分频点会选择在2000Hz附近,这样的好处是不管频响曲线平坦度、指向性指标、失真度等,都较容易获得较好的“测量”技术指标。事实上这些技术指标也是很重要的。
可是这样一来,分频点的相位失真问题就落在了这个非常重要的、人耳又非常敏感的频率段里,出现了“仪器测量出来的技术指标非常不错,实际听感却存在不够流畅自然的感觉”。
对于两分频书架箱,以我个人意见,宁可放弃一些低频延伸,选择较小口径的中低频扬声器单元以求保证4000Hz频率段以内具有较好的频响曲线平坦度、指向性指标和较小的失真度,目的是能够有条件将分频点设计到3800~4000Hz上,避免分频点的相位失真问题就落在“非常重要的、人耳又非常敏感”的频率段里。如果中低频扬声器单元的技术指标很优秀,甚至5000Hz时频响曲线平坦度、指向性指标和失真度指标仍然非常好,分频点能够再提高到5000KHz附近,那是最好不过了。
选择这样的分频点,常常可获得相对而言非常流畅自然的听感。
下面是我2001年制作的两分频书架箱,最先分频点设计在3000Hz左右,声音表现非常一般。2002年将分频点设计到3860Hz左右,声音表现提高的程度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声音流畅自然而且非常鲜活。
当年同时做三对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做声音对比,使用的扬声器单元是:中低音F5;高音RT1.3(带式)。
楼主这贴好,有关分频点的贴子中,楼主这篇最深入了!
但是分频点的选择同扬声器参数一样,也有一个权衡与取舍的问题,还是要看具体的情况.楼主的分频点选择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我实际调试时发现大部分时候分频点取高带来的不利往往大过益处,就如楼主所说的指向性和分割振动.毕竞我不能总是用太好的低音.因为对于做消费类产品来说的性价比是个很得要的事情.分频点取高对低音单元的中高频性能要求提高很多,带来的是性价比降低的问题.且小口径对低频下限来说也是会使性价比降低.因此我个人在可行的情况下,会尽量选择大点口径的低音和低一点的分频点.个人看法,欢迎探讨.
两分频书架箱选择高分频点需要注意的问题:
1、尽量保证分频点(4000Hz)频率段以内具有较好的频响曲线平坦度、指向性指标和较小的失真度。技术指标优秀的中低频扬声器有可能达到这些要求;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较小口径的中低频扬声器单元是一个权衡取舍的方向。
2、即使采取选择性能优良的中低频扬声器单元或选择较小口径的中低频扬声器单元,分频点(4000Hz)以内和分频点(4000Hz)以上的频响曲线平坦度,在不做“处理”的情况下通常是很难满足要求的。这时候必须对中低频扬声器单元的频响峰谷进行适当的“修补”,修补的“量”是需要权衡取舍的,个人认为不一定要达到完全平坦的程度,分频点(4000Hz)以内,控制到正负1.5dB就已经非常不错;分频点(4000Hz)以上,主要注意中低频扬声器单元在分频点以上的第一个“峰”和最高的“峰”对高频的“叠加”影响。
例如:某扬声器单元5300Hz左右有一个高4dB的“峰”,如果(二阶)分频点选择在4000Hz附近,这个5300Hz左右的“峰”将对分频点以上的该频率点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使该频率点产生相位失真十分明显的高频“叠加峰”,声音非常的不和谐哦,必须将其“处理”掉。处理的方法一是低通分频器设计选择高阶分频电路;二是在低通分频电路里针对该频率设计一限幅器将它尽量地啦低下来。但从阻抗平衡的角度考虑,限幅器仍然需要权衡取舍,使这个频率上的高频“叠加峰”不超过或小于正1.5dB即可,目的是力求获得相对“平稳”波动不大的阻抗曲线特性。
3、选择高分频点设计时,高频分频器选择二阶分频为好,不宜采用高阶分频。理由是可利用高音扬声器单元在分频点以下频率指向性好的特点,适当地“弥补”中低频扬声器单元在分频点附近指向性差的缺点。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权衡取舍”方案,即保证了高音扬声器单元的安全,又获得了较好的扬声器箱指向性指标。
没有人愿意先说,那么我就先谈谈自己的观点吧,就当是抛砖引玉了。
低频的波长比较长,时间t的延迟或超前引起的相位失真的影响已经不是重要的问题,就好像倒相箱上的倒相管是否安装在与低音单元同一平面,或者还是安装在箱子的背面,低频声传递到我们的耳朵时,由时间 t 的延迟或超前引起的相位失真我们是基本感觉不出明显差别的,或者我们可认为它们是基本一样的。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低频的波长比较长,而“延迟”或“超前”的“量”通常不会太大,只占整个波长的1/x,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人耳对低频的敏感度较低,分析能力也明显下降。而且频率越低,人耳的分析能力和敏感度就越差。
那么影响低频“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想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影响的因素,我们就可以设法去解决这些相关的问题了。
为什么呢?说说理由吧。
低频是音乐的根基,是音乐艺术金字塔的基础。没有平衡饱满扎实的低频,音乐就会感觉漂浮不定、没有归属。“头重脚轻根底浅”的感觉谁会喜欢啊?缺少了平衡饱满扎实的低频,音乐该有的气势、霸气、规模感等也将荡然无存,这就是人类在电声领域里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追求低频还原的主要原因吧。
但是,市场上许多箱子似乎比较重视低频下潜的数字,却不去考虑那些低频给人的感觉,瞬态差、混浊不清,与音乐的中高频完全脱节的,没有质感的低频那叫什么呢?哈哈!!个人认为还不如没有的好啊。
听感上,怎样的低频才叫好呢?
一是要有强烈的质感;
二是有良好的弹性和张力感;
三是有足够的重量感;
四才是足够的下潜深度——低频宽松感。
技术指标上,怎样的低频才叫好呢?
一是瞬态响应良好(关系到质感);
二是低频频响具备平坦延伸的特性(关系到弹性和张力感);
三是阻尼特性恰当(同样关系到弹性和张力感);
四是可承受足够的不失真功率,可获得足够的低频声压(关系到重量感);
五是在确保前面各项指标的前提下,具备有效且足够的低频下潜深度(关系到听感的低频下潜深度——低频宽松感)。
说的是!下面会包括这些内容的。
怎么没人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