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如果你关注曲线的细节部分,你永远也不会满意,因为总会有一些起伏。但是通过试验我发现根本没有必要去关心这些微小的起伏,其实1/3倍频或者1/2倍频下的曲线是否平坦才是重要的,那才是你最终的设计目标!”
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频响曲线又基本不是这个倍频的呢?甚至会去指责人家用什么平滑来掩盖曲线的不平坦的......
他应该是一个真正的电声专家的了,为什么这样说?
请指教!
期待DX们的解释,我们公司的曲线都要求1/3倍频
专家的话就是圣经吗?不同的专家说的都不一样怎么办?我还是老观点:书不用读太多,读精一两本基础理论的,别的自己看着办。用自己的方法,做出自己或者市场认为好的产品就对了。不要读死书,否则读得越多你越不敢向前迈步!
专家的话就是圣经吗?不同的专家说的都不一样怎么办?我还是老观点:书不用读太多,读精一两本基础理论的,别的自己看着办。
一个很好是说法。要点是“读精一两本基础理论”!
但,是不是这样就完了,也不一定吧?如果真的只是这样,世界上的事情就记得多了:请“有关方面”指定一两本这样的书就万事大吉了。
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这 也许就是Eagle后面的话:别的自己看着办。
什么叫看着办?可能就是根据需要,再看看其他的书或什么什么的了。
还有一个问题:如何读精一两本书呢?
比如《声学基础》吧,如果没有其它方面的知识(如数学、物理等)可以读精吗?
以前在HARMAN的FLOYD TOOLE 等是做过这样的试验的。结果基本是高Q的没有低Q的可闻度大,我自己也做个类似的实验,结论上还是比较吻合。Linkwitz话中的意思也应该差不多吧,那些微小的波动都是高Q的,通过1/3的平滑基本可以“屏蔽”掉。然而平滑后的结果也不是那么多人会看的,最大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都对有些厂家提供的平滑过的曲线曲线深恶痛绝,这是表明他还不是很“会”看这种结果,其实我们还是能够从这种平滑后的结果中获得比较重要的信息的。
谢谢Eagle兄不厌其烦的解说。的确基础理论是更重要的东西!至于什么专家说的,就“姑妄听之”吧,然后,如果自己有可能去验证或分析在去做了。
的确,对于一个入门级的人来说,会有书越看越糊涂的时候。这也是一个过程吧,总不能因为至于就不看书了的。在基础理论的指导下,慢慢的修行,也只有只有的了,好像世界上也没有什么读书秘诀之类的。
当然,如果有条件,最好的方法是对疑问进行验证的。这真的是一个好方法,谢谢!
现在我也是在努力学习这个方法,还在会有一定可以做实验的东西。
不是说,实践才是“真知”吗?对头。
还望版主多加指点呀!一个版主,有这样的诲人不倦的心态,难得。
以前在HARMAN的FLOYD TOOLE 等是做过这样的试验的。结果基本是高Q的没有低Q的可闻度大,我自己也做个类似的实验,结论上还是比较吻合。Linkwitz话中的意思也应该差不多吧,那些微小的波动都是高Q的,通过1/3的平滑基本可以“屏蔽”掉。然而平滑后的结果也不是那么多人会看的,最大的例子就是很多人都对有些厂家提供的平滑过的曲线曲线深恶痛绝,这是表明他还不是很“会”看这种结果,其实我们还是能够从这种平滑后的结果中获得比较重要的信息的。
谢谢你这样具体的解说!
的确,曲线是一回事,怎么去解读又是一回事了。
一些重要的东西,往往会被大量并不重要的信息掩盖,这可能是一个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吧?
谢谢了!
咱俩不愧是兄弟,看法完全一致。看书和做人一样,忌贪!贪多嚼不烂。个人原则:读书尽量读经典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道理。俺写《SBD》的时候,就读了管夫子的《电声技术基础》其中的部分章节,还没读完。如果看太多的书,半年时间,别说建模编程,书都看不完!等你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的时候,可以多读些,哪怕是错的,也不会对你的思路造成伤害。否则,读到最后,越读越糊涂!
此观点严重的支持和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