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声学楼论坛是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技术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声学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30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2][3][4][5][6][7][8] ...[16]
[浏览完整版]

标题:电声技术的闲话

1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2 13:30:54

电声(AUDIO)包括哪些?

如果上AES的网站或翻看AES会刊,那儿就涉及多个门类.

比如声信号的产生,传播,接受和储存乃至处理和管理等等,

按传统的分类,比如有换能器,扬声器就是其中的一个热门.

又如扩声及工程,录音等分支,自八十年代以来,DSP(数字信号处理)成为热门,

也成为专门了,近年来,又有NETWORK AUDIO的文章.

好,我在这儿是抛砖引玉,还望关注AES的系统的来讲讲.

2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2 14:22:53

我在这儿说些国内的情况.

南京大学早年在物理系里设了个声学专业,下面有好几个专门化,

电声是其中的一个,而扬声器又是里面的一个方向.

这几年,不在物理系了,是在电子科学和工程系.

另外有一个声学研究所,行政上与系是平级的吧.

同济大学的建声有年头了,实际上那儿的老师们也涉及电声(特别是扩声工程).

本来北大有水声专业,有毕业生涉足电声.

北京邮电学院的电声早在文革前就有基础,他们有很多毕业生在广播电视部系统.

有些学生已飘洋过海在大洋彼岸成就事业,录音和多路声系统上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海大(原青岛海洋学院)早年是水声,1985年后涉及电声,很多毕业生到了电声的工厂,比如有一个毕业生已经当上了797厂的总经理.

这十多年来,又有新的发展.

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的谢教授带出一支队伍,建立了研究室.是电声,但和DSP及建声相关.

中国音乐学院前两年开设了录音专业.

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在上世纪最后一个年代就设立了录音专业,近年来也在扩大专业范围.

说到这儿,千万不要忘了两个单位:

一是信息产业部三所,它前面的什么部在变,而三字一直没变.曾经有一个对外的名称叫中国电视电声研究所,早年那儿有扬声器的研究室,后来人员转向到系统那儿去了.

讲讲这些情况,目的是明白扬声器不等于电声,

当然是它电声中的重要分支.

老实说,我对于一辈子设计和生产扬声器的技术人员是非常佩服的,

过去的情况是在整机厂面前做配角,有功劳在后面,有了问题,就变成前面的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2 14:26:14编辑过]
3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4 10:58:23

有一个单位必须要提.

就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五六十年代,马大猷任所长,有个九室,就是电声室.

那个室里,有沈豪,陈通等知名专家,后来就增兵加将.

这几年,听说在电声换能器上有新技术和发明.

4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5 17:53:50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的谢教授要多说两句.

我这儿说的是小谢,谢菠荪教授,他和北京邮电大学的管善群教授合作的环绕声技术已取得成功並在向商品化进发.

在小谢之前有个谢兴甫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前身华南理工学院的教授,是小谢的父亲,可惜早已病故.他写的立体声原理是本好书啊.

5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5 17:58:59

我想,扬声器的工程技术人员要立足做好自己的事,

另外就是要有开扩的视野,

毕竟扬声器要用在电声系统中,

要满足用户的需要啊.

6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5 20:13:47

哎,即然已提到人名,就讲讲南大声学专业里和电声有关的教授,

说得不对的,请南大校友指正啊.

声学基础课要讲杜功焕教授,后来有朱哲民等.

沙家正,曹水轩是多年的老教授,许多人听过他们的课.

徐柏龄做过魏荣爵教授的研究生,原在南京电声厂当总工,后来回到学校,成为教授.对扬声器是太了解了.我听说沈勇师承徐教授,不知确切吗?

赵其昌大家已听过他课了,他在电声测量上是个大家啊.

陶擎天教过电声的课,许多人知道的.

宗友泰在换能器和噪声处理上有许多建树.

鲍紫薇是语声和音乐声学的专家,在音质评价上做了许多工作,可惜已移居国外.

孙广荣教授是建声,当然也和电声有关,他的助手吴启学为人低调,其实也是教授.

当年有个蒋渭鑫老师,声学测量讲的好,南大的消声室的建成有他的功劳.

这几年,成长出一批年轻的教授,沈勇是大家知道的博导,过些日子可听到他的讲课啦.

我还知道潘立超,他是多面手,DSP,测量,声频工程都行啊.

听说还有一些年轻的教授,可惜不大清楚了.

以上供参考,可便于大家去了解和学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5 20:16:38编辑过]
7楼
PGH 发表于:2005-11-15 21:41:03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8楼
水仙 发表于:2005-11-15 21:55:49
教授
陈启美
张明雪
副教授
张尧培
伍瑞新
杨跃涛
叶式公
高怀
毛一葳
季骁勇
王自强
张保平
徐家恺
赖荣宗
宗有泰
潘立超
李晨
杨京
高级工程师
黄来友
沈一骑
张仲宁
陈孝桢
吉争鸣
刘建才
9楼
水仙 发表于:2005-11-15 21:57:45

南大声学

关于声学 发展简史 学科方向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发展目标

关于声学

  声学既是一门经典学科,又是一门“常为新”的学科。从经典声学到现代声学,声学始终是最具生命力的学科之一,表现为其内涵不断深化、外延不断扩大。现代声学是一门跨层次的基础性学科,研究从微观到宏观、从次声(长波)到特超声(短波)的一切形式的线性与非线性声(机械)波现象。同时,现代声学具有极强的交叉性与延伸性,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部分学科发生了交叉,形成了一系列诸如医学超声学、生物声学、海洋声学、环境声学等新型独特的交叉学科方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声学更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国防事业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声学学科已经大大超越了物理学的经典范畴,而成为包括信息、电子、机械、海洋、生命、能源等学科在内的充满活力的多学科交叉学科。随着与当代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以及声学研究手段的不断进步,声学无疑是廿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之一,并将迎来其更辉煌的篇章。

发展简史

  南京大学声学学科(简称“南大声学”)始建于建国初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声学科研与教学实体。1954年,魏荣爵教授在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创办声学专业、并建立声学教研室。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1984年,该学科(包括声学研究所)整体归入新成立的南京大学信息物理学系——即如今的电子科学与工程系。1989年,经专家论证,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现教育部)在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基础之上筹建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建设的国家级声学实验室;1990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教委开放实验室;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建成“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大声学为我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8年),首批博士点。在2001年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的评审中,南大声学又以领先的学科方向、强大的师资阵容、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出色的办学水平再一次跻身国家重点学科行列。作为南京大学重点建设的品牌特色学科之一,声学学科先后得到包括“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在内的学科建设经费的重点投入。

  如今的南大声学已经是国内一流、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声学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

学科方向

  南大声学以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其强大的科研后盾,学科研究方向比较齐全,涵盖了声学的大多数前沿研究领域,既涉及基础研究,又涉及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目前,设六个主要学科方向,分属声学研究所的五个研究室。多数学科方向还包括若干子方向,如下图所示:

<<点击放大

  

【物理声学】
  物理声学是声学的基础研究方向。目前,该方向有如下研究子方向。(1)非线性声学:非线性振动动力学,振动激励下流体和颗粒介质中的非线性波动,周期与复杂介质(结构)中的非线性声波,声波非线性界面效应,声孤子及其混沌。(2)强声学:含泡液体等多相介质中的声传播,声空化现象,声致发光现象,等等。(3)空气声学与声凝聚:雾状气体、含微粒物质气体中声的传播,声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声致凝聚、结晶效应,等等。

【光声学】
  该方向是声学(超声学)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光声热波效应与成像技术,激光超声理论与成像技术,光声技术在集成电路和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微电子声学系统。

【超声学】
  该方向研究超声波的基本理论及其在电子、通讯、工业、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设如下两个子方向。(1)超声电子学:超声在固体以及复合介质中的传播理论,声表面波现象,复合超声换能器设计,声表面波通讯器件及其在通讯领域的应用,微机械声学传动和传感器件及其应用。(2)检测声学:超声在非均匀媒质、板状、层状或柱状媒质中的传播特征,超声导波技术,兰姆波传感技术,超声工业无损检测与评价,人工声带隙材料及其应用。

【生物医学超声学】
  该方向是超声学与生物学、医学等学科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方向,是超声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医学超声工程:医学超声信号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新型超声电子诊断器械与设备以及超声手术器械;(2)非线性超声及其医学成像:生物媒质中的非线性声学效应和声传播特征,非线性超声参量成像,高频超声成像,超声造影剂,超声影像处理技术;(2)超声生物医学效应:超声对人体组织和生物大分子的物理、生物与化学效应,高强度聚焦超声及其医疗应用,生物组织的超声处理,超声安全与超声剂量学。

【音频声学】
  音频声学研究可听声范围内的一切声学问题,主要有如下若干个子方向。(2)环境与建筑声学:噪声与振动控制原理,有源消声技术与有源抗噪声耳罩,噪声评价与治理;房间声场及其计算,建筑物与厅堂声学效果设计,隔声技术,声隐形技术;(3)电声学与音响工程:扬声器和扩声系统,计算机电声系统辅助测量与设计,音箱设计专家系统和电声测量专家系统,数字音频技术。

【声信号处理】
  该方向设有两个子方向。(1)语音信号处理:强噪声背景下信息提取的听觉模型、语音识别和混合盲信号分离,自适应语音消噪,语音特征二值量化和话者识别,语音人工神经网络处理;(2)非线性声信号处理:混沌声信号处理及其应用,语音的非线性动力学与非线性(混沌)预测模型及其应用,声混沌编码及其在安全通讯中的应用。

师资队伍

  南大声学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学科师资队伍,拥有在职正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5人。资深教师中,包括我国声学事业开拓者之一、南大声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荣爵教授,我国著名声学家、国际光声学权威、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淑仪教授,以及吴文虬、水永安、龚秀芬、沙家正、冯若、王耀俊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中青年教师队伍中,包括“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李太保和王新龙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新龙程建春教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陈伟中教授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初显锋芒的中青年学者。此外,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仁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所长田静研究员等6位国内外知名的声学学者受聘为该学科的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

  该学科是我国首批博士点之一,设有目前国内唯一的声学本科专业。除了基础教学机构与设施之外,另设有声学教研室,声学本科专业教学实验室,和10套左右用于研究生教学的声学专门化实验系统。迄今,形成了完善的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各级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声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招收全日制声学专业本科生40左右,硕士、博士研究生30名左右,进站博士后多人。

科学研究

  南大声学的总体学术水平长期名列国内前茅,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若干学科方向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承担攀登项目子项目2项、“八五”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子项目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基金项目30余项,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7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部委项目30项左右、横向合作项目40多项。曾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它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多项。1996年以来,主办了第14届国际非线性声学会议和第9届国际光声光热学会议、以及3次声学和超声学国际学术前沿讨论会,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共8次,发表包括Phys. Rev. Lett.、J. Acoust. Soc. Am.和Appl. Phys. Lett.等高级SCI学术刊物在内的论文100篇以上、其它学术刊物和会议论文数百篇,通过部省级以上成果鉴定18项,编著及出版专著八本。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超声生物样品快速处理仪、电声系统设计等技术成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而表面波通讯器件技术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已逾数千万元。

发展目标

  在新世纪里,南大声学将努力优化学科内部结构,合理调整学科方向,扭转当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学科比重不均衡的局面。具体体现为,继续保持并努力加强以物理声学、非线性声学为代表的基础学科方向的学术水平,争创世界一流佳绩;直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应用声学方向的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加强声学与电子、信息、生命、海洋、建筑、环境等学科的交叉,重点建设和扶持若干交叉学科方向,形成新的学科亮点;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声学、声信息科学与技术、声学工程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些努力,使南大声学成为学科方向齐全、发展均衡、实力雄厚的国际一流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10楼
水仙 发表于:2005-11-15 22:01:06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简介
<!--DWLayoutEmptyCell-->

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54年由魏荣爵教授创建的声学教研室,1978年经国家教委(现教育部)批准,声学教研室扩建为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荣爵教授,继任所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淑仪教授,现任所长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程建春教授。目前全所拥有教职工43人,其中正副教授30名以上(院士2 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

    近年来,声学研究所先后承担了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973工程” 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和面上基金项目15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和其他部委项目数十项。声学研究所在应用声学和声学技术开发方面的实力有显著增强,在光声检测、超声测井、生物样品超声处理、声表面波通信器件、有源抗噪设备与器件、扬声器CAD技术、厅堂系统设计、音频数字化测量仪器等领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南京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声学研究所整体科研教学环境得到大大改善,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已经成为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基础声学和应用声学科研基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5 22:02:27编辑过]
11楼
gswc88 发表于:2005-11-16 9:39:08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一个老兵应该是杨定军老师,您说是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6 10:07:29编辑过]
12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6 10:29:01

谢谢楼上关于南大声学的介绍.

对名单有些问题?

赵其昌不在其中,

还有就是胡春年老师,他在电声测试仪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华一蔓老师在语音处理和DSP做了多年工作.

是不是他们已退休了,就不在这个名单里了.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有一个吴玉奎老师,教电子技术,

不知何时离开了?

13楼
xiaoxinhua 发表于:2005-11-17 13:44:34
听说哈工大的声呐也是有名气的.
14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7 18:33:25

谢谢知春的介绍.

说到人名,和电声有关的教授,

我还要想起王季卿,倪乃琛,钟祥璋等同济大学的教授,

当年有个方启文老师,传声器大师啊.

15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8 18:02:09

和电声有关的教授还有,

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时侯.南京工学院有两位老师

在驻极体传声器上做了量工作,

他们是欧阳毅教授和吴老师.

16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18 18:35:50

清华大学在文革期间也作过介入电声技术的尝试.

那是1975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找到天津电声厂,

谈的是一个合作项目:

激光测量扬声器振膜上的振动模式.

课题组长是清华的年轻的石老师,天津电声厂一个技术人员参加,並做好配合和结果分析和解释.

到了1975年的冬天实验工作基本结束,拿到有分割振动型态照片,本来是要高兴的.

但是那时候清华的变化难于预测.

第二年初,石老师专门到天津,说明自己的工作有了变化,

原先备好的科研报告也不能发表了.

天津这儿其实也写好一个实验和分析报告,出于对清华一方的尊重.

报告从没发表,而这段工作自然只能留在几个人的记忆中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8 18:50:56编辑过]
17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21 17:36:58

谢谢!

能不能透露一些吴教授的近况?

比如他现在在开发什么?

18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28 12:19:06

前两天听到这样一个说法.

就电声技术而言,

北京为主的一些院校,比如北邮等是在电子技术为基础来进入电声技术的.

南方,比如南京大学是从物理声学的角度进入电声技术的.

很有意思啊.

19楼
xiaoxinhua 发表于:2005-11-29 17:18:13
很高兴能听到版主的声学杂谈.
20楼
一个老兵 发表于:2005-11-30 18:47:05

谢谢XIAOXINHUA,不然我以为是不是会太唠叨了.

那么再说个旧事.

那是1978年的秋天,在杭州,当时的四机部和广博事业局的有关部们在杭州召开盒式录音机技术攻关会议.有一百多工程技术人员和领导参加.

会议快结束的一天,有位部们领导说话:

"大家在会上很自然地讨论到在我们国家发展立体声技术的问题,

请示有关领导,得到的指示如下:立体声和高保真是为城市老爷服务的这一提法到目前还没有正式文件予以更改,因此大家就不要再议论了".

当然,几年后就不一样了,调频立体声开播,高保真三字复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30 18:48:42编辑过]
共30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20 条, 页签: [1] [2][3][4][5][6][7][8] ...[16]

Copyright © 2005-2025 nju520.com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625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