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兵的贴里没有提到南方的另外一个人物----冯秉铨。听说现在华工谢老师的实验是他和谢老师的父亲一起发展起来的。
老兵能不能也说说这位老前辈呢。
以前在贴里有出现的,但没有怎么提到过沈豪老先生。这两人是我刚学声学专业时,看资料就有遇到过的名字,。:)
八卦电声往事,是一种乐趣。
沈豪老师,我是非常熟悉的一个长者,
准确地讲,这个豪字有个山在左边的.
我记得是在天南海北那个帖子里讲到过的,
还有就是我在那个电声人生里有个帖子中也提到的,
.....
我在刚参加工作的时侯,他有中科院声学所的
副研究员的职称,(到八十年代,很自然地他就是
研究员,相当于正教授了).
初次见到他时,我有些紧张,但在协作工作中,就成为
工作伙伴那种关系了.
他年龄要比我们大,态度和善,工作严谨,
是那个重要科题的负责人.
我们年青的人们在他面前主要只谈工作,
他偶尔听到我们聊些什么与技术无关的,也就是一笑,什么也不讲.
这就是1967年到1970年期间的印象.
后来在多次的会议期间,总有机会一见,也曾有过一次深入的谈话.
再后来,每见一次,总感到他的身体是一次次弱了.
听说他现在的身体已不适合远行了,故而近年的声频工程分会的年会上已见不到他的身影了.
在这儿遥祝他身体健康长寿吧.
他是个好老师啊.
两年前,声学楼网站开张以后,
我感到有必要让年青的网友扩大思路,就写了那个闲话,
无非是让大家多了解些情况.
主要的思索是:
扬声器<电声器件<电声.
电声是电和声的边界科学和技术.
那么就必要叙述到单位和人了.
后来感到初步目标已达到,就没再写下去.
现在盛版主要另起题,两个字:
赞成.
呵呵.老兵老师.其实在去年的声频年会我们见过面的,说不定你还有印象.因为我长得比较特别,额头有一个红斑的.
不管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开发,我认为了解学科历史是有利于自己做学问的.而学科的历史就是由学科的各个前人故事组成的.感谢老兵为我们年轻提供了这么宝贵的信息.
电声这个行业其实很窄,在国内从事的人也就那么一些,但又很宽,甚至宽到大家相互不了解的地步. 我认为电声行业可以分下面三个版块:
1、音频信号处理;
音频信号处理方面的,除了谢老师做的虚拟声信号处理我比较清楚点,别的地方也不是很了解;希望有人补充一点;
2、电声器件;
国内电声器件厂家很多,在声学楼的大部分人都是这行当的。就不说啦
3、专业音响工程;
这一个行当里面,我想老兵老师应该是了解一些情况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懂的人对技术又保守,可以说是这个行业的特点。
关于DSP,即数字信号处理在声频上的应用,
其它单位有,
比如中科院的声学所,
信息产业部的三所,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景新幸教授).
要是讲DSP,涉足的就更多,一些DSP厂家也有芯片和IC块的介绍.
谢菠蓀教授的DSP方面的研究当然是有特色和高水平的,
和声学的结合是紧密的,理论和测量以及实际应用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