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国家宏观调控的综合作用效应,原辅材料、汇率、出口退税、人民币、劳动力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发展。在这种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无论其有着多大的规
模,有着多么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经营着多么领先的商品市场,不受影响地发展是绝对不可能的,差别存在于所受影响的大小。如何克服困难减弱影响?如何将自身
的影响转嫁给他人?如何形成影响“逆差”来带动企业的发展?成为企业反败为胜的关键。
“在严峻形势下,我们瑞声同样受到了影响,但影响不大。预计今年全年可完成销售25亿元,比去年增长25%左右。”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林对企业的发展仍旧信心十足。
高投入奠定发展信心
作为一家生产移动通信、手机工厂、汽车报警类系统、数码类产品、家用电器等配套产品的企业,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的总投资已超过5亿美元。正是
瑞声舍得这般大手笔投入,生产出的品牌产品才能被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京瓷、斯达康、创新、任天堂等全球各大手机及消费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所配套采用。
今日的投入即是明日的产出,“瑞声”深谙这个理。投入5.2亿元用于产品的技术革新,开发了新产品,提升了老产品的质量,为产品注入高科技,继摩托罗
拉、索尼爱立信之后,瑞声又与诺基亚、三星等世界著名的手机品牌成功配套。如今,这些品牌手机有25%的传话器、受话器、内置天线都是由瑞声声学科技(常
州)有限公司生产供应的。
“声学零件不局限于手机,手机也不局限于声学零件”瑞声的目标就是要做出声学,做出手机。而如今逐步涉足电子天线、
镜头等产品领域的开发,瑞声又进一步设想投入5000万美元,购买国际中小型且有一定实力的技术设计公司,向软件开发产业发展,充实技术能量,扩展产品范
围。在此等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远见和魄力令人钦佩。
低迷的市场形势和有限的消费水平,让瑞声感受到了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紧迫性。相应缩
小与国际大公司的配套份额,进一步重视和开发中低端市场,瑞声的下一步市场开发战略对企业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符合中低端市场的需求,生产出物美价
廉的中低端市场所需的产品,成为了瑞声新的奋斗目标。“化整为零”才能更好地根据对市场的预测和需求谋划下一步目标。
重创新增强发展驱动力
加大技改力度,瑞声实施技改投入2007年就高达4.5亿元,2008年更是超过5亿元。注重产学研合作,以技术带动产品的革新,并研发新品。正是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才形成了瑞声一路高歌猛进的发展源动力。
能与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知名品牌的手机供应商配套,瑞声凭借的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信誉保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依赖于加大对原有产品的技术改良,同
时不断研发新品,正逐步扩展到微型电机、超薄型电池、光学系统等新品领域。在此基础上,将产品生产向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改造,从而不断提高了企业生产的
水平和效率。新产品的研发使得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不断延伸,从而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需求。
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无穷生机,而瑞声在产学研
合作中的付出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前期保障。斥巨资与在声学领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声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国内外
大型科研院所的合作,瑞声获得了业内世界顶尖技术的支持,从而能迅速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
瑞声为揽瓷器活,不仅找到了金刚钻,还学会了如何打磨“钻头”,为干好活,干得轻松做足了功课。再配以一支800多名高素质人才组成的研发团队,瑞声的发展如虎添翼。
巧管理赢得发展新空间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开源节流是每一个企业的要求,而有效的管理在困难时期就显得更为重要。“精益生产零浪费”的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要求企业在各个环节开源节流,零等待、零库存、零转换,处处体现环环紧扣的零浪费运作模式。
笼罩在当前严峻经济形势下的企业,为求自保纷纷精简人员,裁员成开源节流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为广大企业家们所采用。“决不裁员”,瑞声始终认为员工是
企业的第一要素,越是在困难时期,越是不能动摇企业员工的工作信心,也只有更好地激发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坚定他们的信心,才能更好地凝聚起员工们团结一
心,与企业共度难关。
为企业员工提供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是企业激励员工们的最佳方面,为此,瑞声采用了“零浪费”管理模式。即使面对半停工
状态,企业也坚决承诺不裁员,同时采用轮训的方式,利用这样的机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分批组织员工培训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人们的业务水平和适应变化的
能力,为再次回到岗位打好基础。
面对困境,瑞声人不会坐以待毙。11月底,瑞声所有分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齐聚武进,共同商讨企业下一步发展对策。大家在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认识,提出要不怕困难,越是这个时期,越要练好“内功”、精诚合作、储备实力,实施“弯道超越”。
怎么企业还比较黑?真的假的?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首要的变革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经济活动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了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不只是使经济在量上即规模和速度上迅速增长,也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一方是求知若渴的民营企业,一方是急于将高新技术进行成果转化的科研院所,江苏远宇电子集团与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携手协作”,开拓了环保、洁净、能源的新市场。
“双方合作研发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较一般的锂电池,具有安全可靠和寿命长的特点,这个项目在常州实现产业化和规模产业化,将会彻底解决我们国家在锂电池隔膜方面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并将此应用于通信、家电、动力车、汽车等多个行业。”江苏远宇集团董事长潘中来如是说。
“苏南模式”向“温州模式”的大胆尝试
1963年,从常州市二中高中毕业后,潘中来做过粮食局助征员、财税局财务助理员,还做过家电维修人员,直到1976年,进入当时的庙桥镇广播电视配件厂,担任生产技术厂长兼新品开发负责人,开始了他探索企业发展的漫长道路。
10多年集体企业的摸爬滚打,让潘中来渐渐看到了“苏南模式”的集体企业显露的弊端。“集体企业尚未转制,仍以业务员为主轴转动,而不愿意在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上下工夫,必然让事业止步不前。”
无力回天,就自己单干。捧着技术的“饭碗”深感无用武之地的潘中来,当时正在积极研发一项新产品——HC-12电磁式讯响器。这一产品可以用于电子玩具、闹钟等电器,当时只有日本的西铁城公司能做,在国内市场尚属空白。
1988年,潘中来抓住机遇,拿出多年的积蓄自己开办了武进特种器材厂,成功研发出这一新产品,并通过常州外贸局顺利与香港一家公司取得合作,供应HC-12电磁式讯响器。这一研发在当时轰动一时,相继被授予武进县科技进步二等奖,常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
告别“苏南模式”的集体经营道路,成功转型走上“温州模式”的个体创业,一炮打响的潘中来没有沉浸在幸福的光环中,而是快马加鞭,考虑企业的长久发展。他专门聘请电声行业的专家“坐镇”主持技术开发,而自己将精力转化到市场开发、寻求引进产品机遇上来。
“两代人完成企业一个阶段的历史使命”
1989年开始,潘中来积极与南京大学的声学专业挂钩合作,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探索。同时,考虑到企业的产品要走出国门,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的信息,潘中来还经常到深圳、香港等市场进行取经,渐渐地,他发现了自身研发的产品与市场所需产品存在的差异。
“由于当时企业的产品还是依赖中电深圳工贸公司进行包销,一方面企业不能直接与需求商接触,了解不到需求商第一手的需要,从而也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另一方面,作为中介的工贸公司对企业产品了解度不够,并不能给企业产品相对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必然导致企业和市场的脱节,影响企业的发展。”循着这样的推理和分析,潘中来最终决定,企业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要在内部成立一个外贸部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动态。
1991年开始,从“大哥大”到微型手机的发展,让潘中来一下看到了微型电声产品的发展空间。1994年,相中美国高端电声产品的市场,他在美国洛杉矶成功筹建开创了威尔逊电子公司,派自己的大儿子和儿媳赶赴美国,进行国外市场的开拓。
“至此,两代人便完成了企业一个阶段的历史使命。”潘中来感慨地说,从乡镇集体企业的一名技术人员,到创办民营企业,再到跨国企业的筹建,是他的功劳;而跨出国门后企业的飞速发展,乃至全球化发展,是儿子的功劳。两代人亲密合作,交相呼应,才有了远宇后来的壮大和发展。
1997年,全球金融风暴,在亚洲经济不景气的行情下,潘中来的企业却在逆境中快速成长,关键是他与当时全球手机最大的生产商——摩托罗拉公司取得了稳定的贸易往来,真正得到了国内、国外市场的有用信息。
资本运作助企业壮大发展
“一家企业有一定积累的时候,不使企业在文化、国际操作模式上提高的话,想成为全球知名公司的供应商便会十分艰难。”潘中来深刻感觉到,要实现企业的资本运作进而上市,不仅要企业在资金上有这个实力,还要企业在内部文化上达到一定层次。
美国子公司通过与海外风险投资的接触,经过重组,于2005年8月在香港成功上市。随即,潘中来专门聘请新加坡国有资产的董事、南洋理工大学的校董事担任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实现整个董事会结构的国际化,支持企业发展。资本运作的成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诚信度和产品质量,诺基亚、索尼爱立信等公司也纷纷前来寻求合作意向。
“好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而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实力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掌握未来。”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潘中来并没有忘记“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至理名言。他秉承创业初期的“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市场创新”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人力资源计划。
目前,集团8000多名员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就达到1000多名。集团的几家骨干企业积极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直接引进国际精英人才,以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操作水平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能力。近两年来,引进的国际精英人才已有20余名,这批人才精通技术、国际贸易,通晓国际市场行情,成为集团人才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全球能源短缺与大工业生产造成的严重污染是全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潘中来带领他的远宇集团,更是审时度势,提出了将绿色环保新能源材料及产品技术作为远宇集团新的发展方向,与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所紧密合作,控股有机化学所锂电新材料开发,并在常州科教城建立产业化生产基地。同时,与南京大学合作投资研发新一代PEMFC燃料电池项目,力争通过几年努力,在常州科教城建设一个江苏远宇新能源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