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声学楼论坛 http://www.nju520.com/bbs/
说说十年前的音响热和大潮.
十年(?)前在中国大地刮起了一个音响热.
在这儿我是想把那些有关的事和人讲一讲.
首先我想到的是两个机构.
一是广州的音响科学杂志,
二是成都的电子报.
HI-FI和家庭影院热是怎么起来的?
我不大清楚.
知道的是上述两个组织在1996年举办了国产音响设备第一次大展.
另外,上述两个媒体和其它杂志在这大潮中起的作用是不得了的.
HI-FI和家庭影院热是怎么起来的?我是HI-FI“发烧友”(自封的),盗版CD、VCD碟片和泛滥的VCD机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电声媒体的推波助澜。
哈哈!两者的合力能量非常大哟。
记得当时经济稍微宽裕的,家里没有VCD、卡拉OK系统好象就很不体面;没有某歌曲的卡拉OK碟片就赶不上潮流;连农民都天天卡拉OK哟!
当时VCD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卡拉OK了。接下来就是功夫片,枪战片…………,没有盗版碟片,老百姓怎能‘消费’得起?怎么热得起?但是,这一开始就是一个盲目的、违法的错误。
《无线电与电视》《电子报》《音响世界》《实用电子文摘》《无线电》《发烧友(以后的视听技术)》《信息时报音响版》《高保真音响》等等杂志,对在这时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社会本身的发展、群众的需求也更主要。
现在不同了,现在的世界精彩(或者说可以玩的、要花钱的地方)多很多,所以音响市场相对成熟一点。也正如此,国产的音响行业在这几年虽然蓬勃发展,但也有很多厂受到严重的打击,甚大批厂家倒闭、转行。
在那个大潮中,事后来想,
我感到很多工程技术人员是被动的,
我也不例外,也比较被动,等到真的认识到一些什么的时候,
潮水已在退却.
倒是许多把行动作为信条的人取得成功的几率高得多.
取得成功是不容易的,是要付代价的.
同样,没有成功的人不一定就没努力过,
也许是更加努力过的,但是天时,地利不完全合拍,
或者有时是有运气在作用的.
啊,有点迷信了,该挨批了.
我记忆中的大事里有一件是1997年春在我所在城市举办的
第一届国产音响器材展览会.
会议的组织者在名义上自然有好几个,
真正的组织者是我的老同事,也是很多人知道的名人.
这次会是相当成功的,为此我很佩服我这位老同事.
前前后后的故事是真不少,也许可以挑一些讲讲的吧.
各人有不同的收获的吧.
我在这个会上结交了一些老板和经理,成了朋友.
而我的老同事召集了一批音乐和器材的爱好者,他们服务在会场,
我和这些年青人相处,度过了愉快和紧张的几天.
那应该是人生中有采色的日子啦.
HI-FI和家庭影院热是怎么起来的?我是HI-FI“发烧友”(自封的),盗版CD、VCD碟片和泛滥的VCD机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上电声媒体的推波助澜。
哈哈!两者的合力能量非常大哟。
是的,碟片起的作用太大了,很多人要在家看什么大片.另外一个需求是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一道在家卡拉OK.
这两项的需求是主要的.
很少的一些人是听CD.
那么今后有没有可能再次出现类似的大潮呢?
我以为小潮是可能的,而且假日经济在某种程度上是这几年比较流行的促销方式.
很多有远见的学者把这一希望放在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
我以为是非常有道理的.
如果我们的广大的农民兄弟真正有了钱的话,他们难道不要看大片?
他们不想卡拉OK?!
我以为年青的一代的需求其实和城市的没多大区别.
如果要讲区别的话,那就是对HI-FI的认识了.
我看,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加两个国比的话,大同小异.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美,加两个国家的CD唱片店里,
古典唱片的零售价是比较低的.(也和哪个唱片公司有关).
那个关于内需的关键就是广大农村能不能真的有钱花到
我们的产品上的问题了.
如果上述前题成立,
那么就是什么样的产品会受到欢迎的问题了.
请记住:
"视"在中国(还有美加等平民化市场上)将比"听"重要.
这一点是许多人早就知道的了.
我以为这是我们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忘的.
我也有过这样的梦:能开发出非常好听的音箱.
但是从来就没赶上合适的时候.
也许.这儿的年青人中有少数已经有了条件来做这件事,
我衷心祝愿他们成功.
就是说,为"听"的产品首先是"视"的产品的帮手,
在平民化的市场上,想颠倒这一关系是要吃大亏的,
但是作为一个卖点是可能得到一定的成功的.
在唱卡拉OK这件事上,
有其特殊性,MIC和放声系统的好坏(加上房间),
使用者多用几次就知道它们的好坏.
这个使用恐怕是带有亚洲特色的吧,
在美加两国的很多亚裔及其社交圈里,
这仍然是流行的吧,不过这只是我的印象而没有统计数据.
有件事,我是一直感到困惑的,
就是那些大尺寸屏幕的平板电视机的电声系统的设计远远没达到
优化设计的程度,大公司内有外人不能理解的一本难念的经.
而另一方面,在用户这方面,购买某个产品时的依据是什么呢?
结果是并不那么理想.
我试图在这个帖子里谈一些大潮后的感受,
也许要说一些看法,会有片面性吧,
但是我以为对于新产品开发有决策权的有必要多听多看.
而搞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对市场动向应有所了解.
我在四年前,在一个台资厂听到一个产品销售和开发上的理论,
大家给它起的名字叫
金字塔理论.
是老板的经验总结.
我想应当命名为陈氏金字塔理论.
这儿有网友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