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高音T铁打孔,捲幅稍加大,加一个后盖,里面塞上一些吸音棉,就成了“中高音”(姑且这样叫吧),这样的设计已经很多,但有以下问题请各位讨论一下:
1.这样的中高音好象加磁液的话阻抗曲线不好调整,FO不好控制;
2.即使不加磁液的话阻抗曲线也不很稳定,有什么好办法?
3.如果不加磁液的话功率会受到影响,如何取舍加不加磁液?
4.后盖加多大合适?以什么为标准?
我个人理解阻抗曲线不稳定是因为声波在T铁的中孔内产生干扰,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将中孔加大(不影响B值),上下两端加R角,让气流更顺畅;如果加了磁液的话会增加阻尼,使音膜的振幅减小,后盖发挥不了多少作用,FO也会与不加后盖时差不多,所以很多中高音中只是加了一点点磁液,好象是作了一个折中吧。
以上4个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
以下是引用Acoustics在2009-04-23 22:49:20的发言:
为什么要控制阻抗曲线?而不是控制声压频响曲线?
为什么不控制阻抗曲线?频响曲线肯定是更要控制了,当然这个要简单很多,这里不是我的讨论重点。
小声问一句:你们生产高音和中高音时不控制阻抗曲线吗?
看看阻抗曲线是什么形状?多半是双峰. (加磁液,有中孔)
这时候,如何判断Fo? (高音对Fo要求高吗?一般建议分频器的截止频率远大于Fo)
以下是引用钟灵在2009-04-24 12:01:08的发言:
看看阻抗曲线是什么形状?多半是双峰. (加磁液,有中孔)
这时候,如何判断Fo? (高音对Fo要求高吗?一般建议分频器的截止频率远大于Fo)
双峰时FO好象是其中间值吧,当然生产中控制不好就是容 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虽说高音对FO要求并不算很高,但从反向思维来讲,它要作成中高音是有它的原因,不然就用普通高音好了。
以下是引用xn在2009-04-23 20:18:56的发言:
将高音T铁打孔,捲幅稍加大,加一个后盖,里面塞上一些吸音棉,就成了“中高音”(姑且这样叫吧),这样的设计已经很多,但有以下问题请各位讨论一下:
1.这样的中高音好象加磁液的话阻抗曲线不好调整,FO不好控制;
2.即使不加磁液的话阻抗曲线也不很稳定,有什么好办法?
3.如果不加磁液的话功率会受到影响,如何取舍加不加磁液?
4.后盖加多大合适?以什么为标准?
我个人理解阻抗曲线不稳定是因为声波在T铁的中孔内产生干扰,解决办法是尽可能将中孔加大(不影响B值),上下两端加R角,让气流更顺畅;如果加了磁液的话会增加阻尼,使音膜的振幅减小,后盖发挥不了多少作用,FO也会与不加后盖时差不多,所以很多中高音中只是加了一点点磁液,好象是作了一个折中吧。
以上4个问题请大家发表意见!
弱弱的问楼主一声:扬声器的阻抗曲线反应了扬声器单元的哪些信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04-24 23:06:03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jma在2009-04-24 23:05:29的发言:
弱弱的问楼主一声:扬声器的阻抗曲线反应了扬声器单元的哪些信息?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04-24 23:06:03编辑过]
阻抗曲线反应的什么信息还用讲吗?我只是觉得奇怪,原来这么多高音在生产时是没有检测阻抗曲线的。我发本贴的目的是要讨论怎么控制它(产生双峰),而不是控不控制它,当然要看对什么客户,我知道很多厂连频响曲线都不检的,就更别说阻抗曲线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04-25 08:48:16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xn在2009-04-25 08:38:06的发言:
阻抗曲线反应的什么信息还用讲吗?我只是觉得奇怪,原来这么多高音在生产时是没有检测阻抗曲线的。我发本贴的目的是要讨论怎么控制它(产生双峰),而不是控不控制它,当然要看对什么客户,我知道很多厂连频响曲线都不检的,就更别说阻抗曲线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04-25 08:48:16编辑过]
看楼主前面的反问,想必楼主都已经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么又怎么来的后面的问题:怎么控制它(产生双峰)?
以下是引用jma在2009-04-25 08:54:55的发言:
看楼主前面的反问,想必楼主都已经知道其中的原因。那么又怎么来的后面的问题:怎么控制它(产生双峰)?
我是抱着请教的态度来想让大家帮我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我都知道了我就不会来问了。
另:并不是说知道什么东东反应什么信息就一定会控制它,如果那样就太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