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老兵要求新开一个帖子,讨论规格书中SPL+/-3dB问题引申出来的产品一致性要求。
首先明确几个偏差,以便确定+/-3dB究竟指的是什么偏差:
1)容差:考核单个产品稳定性,即其随时间进展或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的性能指标的变化。这个指标需要时间或外部环境变化来验证。
2)批次一致性:考核批次的良品性能指标是否在设定的中心值附近,这是个品管概念。这个指标需要批量来验证。
3)频率响应曲线的不均匀度:考核还原声音的真实性,频率响应曲线为直线最理想。这个指标是设计出来的。
再来看看GB:
GB/T 9397-1996通用规范里的
4.3.6的额定特性灵敏度级中讲:
<额定特性灵敏度级的值及偏差由产品标准规定.
最大允许偏差为正负3dB.
注:对于需经挑选配对供应的立体声系统用扬声器,每对扬声器特性灵敏度级的相对差不大于2dB.>
注意看注解,实际上不涉及时间轴或外部环境变化,只是在同等条件下做一对扬声器的特性灵敏度的比对。
从注解倒推,那个偏差3dB就是说的批次特定条件下的一致性,而不是容差(当然更加不是频响曲线的不均匀度了)。
从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各公司对规格书中SPL+/-3dB的实际场合来看,也是在IQC检验产品的批次一致性时使用。如果有其他的情形,请遇到的同学跟帖说说。
关于容差,老兵有帖子中提到如下:
“当年(三十多年前),一个老同事和他的小组(例行实验室)
将一组扬声器单元作对象,跟踪测量它们的谐振频率和灵敏度等主要指标.
目的是观察和记录单元随季节的变化.
他们每天作一次测量,加上环境的记录,
积累了一年多的数据.
最后是出了份报告,我记得南京大学声学教授沙先生还有个评论.”
关于指标的一致性问题,我另一个帖子中有提到,贴过来,省掉各位DX翻帖子的麻烦。
“+/-3dB是品质控制中的一致性要求。
产品每批次要求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做到以中间值为中心的正态分布。取3dB是经验的积累,这种情况下成本和品质基本上都能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事实上,设计人员需要去验证这个值对你设计的产品是否合适,正如一款成熟的手机上市前需要在设计阶段多次验证一样。
现在的客户对扬声器样品的时效性要求相当高。除非是自主研发的产品,否则,基本上不会去跑这个量试到量产的多次验证过程。
即使是自主研发,也是很多时候凭经验在定这个值,好的工程师能给出一个基本上偏差不多的值。这个值给得合适,既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信心,也能保证公司在品质控制上不多花钱。扬声器工程师越老越值钱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的公司没有准备好花这些时间和金钱的话,取+/3dB是个保险的做法。”
顺带提一下,我们有时候会遇到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与客户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作为供应商听谁的呢?我想没有选择,必须听客户的,因为客户买单!